·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环境: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人对于环境是能动的反应。
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雅典和斯巴达的特点
三、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不同
四、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一)顺序性
1、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启示:教育应该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3、相关古语:违背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古语有“拔苗长助”、“陵节而施”;遵循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古语有“幼者听而弗问,学不鬣等也”、“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二)阶段性
1、含义: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2、启示: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典型案例:违背了阶段性规律的有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
(三)不平衡性
1、含义: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2、启示:抓关键期。
3、古语或典型案例:“狼孩”的故事就是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反应的也是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平衡性。
(四)互补性
1、含义: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的人,有强大的意志力,身心依然可得到发展。
五、教育学人物梳理
1、孔子
(1)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人性无太大的差别,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强调教育针对所有人都是机会平等的。
(2)因材施教:朱熹曾经总结过孔子的教学: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大有大成,小有小成。孔子弟子有三千,但是每个人特点都有所不同,所以针对每位弟子孔子都有不同的对待。体现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启发性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讲的是不到一个人不想知道的时候千万别启发他,不到一个人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千万别引导他。孔子提到的启发性教学原则比较早,所以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
(4)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作为学生不能单纯的只听老师讲解,应该有自己思考。
2.苏格拉底
产婆术:又叫做问答法,是老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得出问题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包括四步:讥讽、助产士、归纳、定义;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所以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
3.柏拉图
(1)著作:《理想国》这本著作中主要是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这个国度中社会安定和谐,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2)寓学习于游戏的提倡者。
4.亚里士多德
(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2)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3)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
5.昆体良
著作:《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方法的著作/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6.夸美纽斯
(1)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2)泛智教育:把广泛的知识教给广泛的人。强调教育机会平等。
(3)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夸美纽斯的观点很多,为了帮助同学们识记,我们给同学们编了一个口诀: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循自然。
7.赫尔巴特
(1)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所以我们把赫尔巴特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2)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的实质就是告诉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注意思想品德教育。
(3)理论基础: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基础。
(4)三中心:赫尔巴特提出传统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5)四阶段教学: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关于赫尔巴特可以记为: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
六、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决定这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所以教育的领导权是全体人民。类似美国应该就算是资本主义大财团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我们国家目前的政治制度决定着全体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领导权在封建奴隶主手上,也就决定着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性质,所以教育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例如教育方针中指出的,我们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注意这里有一个单选题,培养人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其次这里的人才不是所有的人才,比如培养老师就不算,而培养公务人员就是算的。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为受教育者传播一些先进的思想,比如民主科学的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