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兄弟在俗语中叫什么(怨恨和感恩)
开篇:“怨恨“因为“感德“而相对显示出来,所以与其让人感恩戴德于我,还不如让他把对我的感恩戴德和怨怼不满两者都忘掉;”仇恨“因为”报恩“而相对产生,所以与其让对方知恩报答,还不如让他把对我的感恩与仇恨两者都一笔勾销。
心得:德和怨,恩和仇,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转化!他俩从来都是形影不离的。你想修“德”,难免会有“怨”打包一起来!你想施“恩”,也会收获怨“仇”。所以,你要放平心态,只管做好你自己。 离婚的双方,有的恨不得sha了对方,为啥?因为当初太爱了,没有爱也就没有恨。你看大街上,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谈不上德怨,也没有恩仇。 历史上许多功臣被杀,就是皇帝给功臣封王封侯的同时,也把担心和怀疑给他了。 德和怨,恩和仇,从来都是孪生。 成语【恩甚怨生】——给予太多的恩惠,反而会引起怨恨。我同学有个房子,2005年价值10万元。正当要卖的时候,有个亲属没地方住,借住5年房租全免,等2010年了这房子价值30万多了。我同学又要卖房子,这亲属想买,我同学说卖别人30万卖你28万,他亲属居然很生气:“我若不住这5年,你当时只能卖10万,我给你20万还不行啊?你差我这几万块钱啊”? 大衣哥朱之文的事也是一个同样的版本,大衣哥辛苦努力、小有所成之后,为村里修了路,建了幼儿园。有村民却说:“他要想叫俺说他好,就为俺庄上每人买一辆小轿车、每人再给一万块钱。”朱之文陆续借给村民百万之多,迄今为止无一人归还。 这就是俗语说的“升米养恩,斗米养仇”——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感恩不尽。但是,你如果继续每天给他米,时间久了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二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不够,再一联想到你堆满仓的米,凭什么你有满仓的米,却只给我这几碗?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阳光空气和水,可是谁认为这三样东西珍贵?父母之爱是最珍贵最厚重的,可是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反倒被轻贱。因为来得太轻易了。父母给子女的一切都被认为是应该的,啃老是天经地义的,哄孩子当保姆这也都是现代父母的标配。 霍布斯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你无法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有次我在朋友家的羽绒服商店遇到过一件事,要过年了有个叫三姐的给一家子10多个人买衣服。大家都选中1000多元的,只有一位选个700多元的。她有些不情愿:三姐,我的才700多,你再给我买条棉裤吧!其他人一听不干了:说好了每人都是一件羽绒服,你凭什么多要一条棉裤,谁让你长得胖,选不到贵的。最后吵吵嚷嚷,给三姐整的直泄气!说:别吵了,每人一件羽绒服。于是那个买到700元衣服的拎起衣服愤愤不平一甩袖子先走了!当然三姐这好人也没做成,人家生气走的。 “众生本来如是”,你不要对他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既然你心存善良,立志于菩萨道,你的付出本来就是应该的,还讲什么条件?不若德怨之两忘,不若恩仇之俱泯。只是一如既往的为他好,无需回报。不需要任何人理解你,他们不可能理解你高贵的种姓!你只要继续你的善良,不改初衷就好了! 有人能需要我,我应该高兴,我的存在还能有利于他人,说明我活得有价值!还能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还能对他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吗?不需要赞美,不需要感恩。
众生本来就是我的福田,表面上我好像对他有付出,其实是他把我的财富携带到了未来世,并且加倍奉还给我,因果律就是如此。 我们最应该感谢能够接受我布施的人,“狡兔三窟”中孟尝君落魄的时候还是当年接受他恩惠的薛地百姓来接纳他,才得以东山再起。在日本占领南京的时候,有一位叫拉贝的德国人,拯救了20万中国人的生命,这次德国新冠疫情,他的孙子向中国求援,需要药品拯救自己、家人、和他的患者,中国一家企业大量的免费药品送来。所以,要感恩于众生,感恩接受我布施的人! 如果布施者自诩优越,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得高高在上,不屑一顾。被接受的人感受到了这种情绪,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很可能会由德生怨、受恩思仇,本是一件行善施恩的好事,最后却适得其反。 “行善得福”是很正确的,因果律使然,回报的实现也有快慢,正如春种秋收。又如存款生息,都需过程,刻意追求,反而不美。如果行善施恩只为迅速换得报恩之心,那么行善施恩就成了急功近利。这种功利之心,换回来的就不一定是赞美之情和感恩之心,也有可能是怨恼和仇恨。 网上有篇文章:《你不是在放生,你只是想买功德》。大家不妨读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