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涵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梓涵”刚被淘汰)
导语:网上有这么个段子,说60年后在大街上喊一声“zihan”十几个人都能回头答应的,孩子的名字重名也造成了一些父母的焦虑,甚至也有为此想给孩子改名字的,希望自己孩子的名字不要太大众化。

一、“梓涵”刚被淘汰,又一“土掉渣”名字席卷新时代,老师表示无语
每个时代的名字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以前常见的小明,小红的时代早已就过去了,主要是老一代的父母们把精力都放在养活孩子身上,并没有在名字上花费过多的心思,而如今人们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不管是独生子还是二胎,父母都想给孩子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好名字,于是绞尽脑汁,甚至引经据典找专家帮忙起名,爆款名字“梓涵”就也就来了。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们叫“zihan”的时候,班级上可能不仅有着一个“梓涵”站了起来,还有许许多多的“子涵”、“紫涵”都站了起来,甚至让老师头疼于怎么在班级点名了,当然这也是一个玩笑话,毕竟名字也包含了父母们的许多心意。

现在的名字都流行父亲的姓加母亲的姓,组合出现在孩子名字里,比如说李慕白,这位小朋友的爸爸姓李,妈妈姓白,李慕白的寓意就是把父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包含进来,也表达了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这种爱,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起名方式,也很好听。
但是也有不少家长们跟风给孩子取了“李慕白”的名字,但是父亲姓氏加母亲姓氏组合起来的名字还是存在一定弊端的,比如说父姓加母姓组合起来的名字比较别扭,读起来不像李慕白那样朗朗上口。

二、名字都具有时代特色,无需为重名焦虑
其实自古以来,每个时代的起名风格都是差不多的格式,也并不讲究。3000年前的商朝,每个人的名字里都是带一个十天干,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的一个,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到十之间数字里的其中一个,就是如此简单朴素的统一格式。
商代之后的周代,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姜子牙、鲍叔牙、俞伯牙,当时很多都是这种格式。“牙”这个字,在古代通“伢”,现在的很多地方依然会叫男孩叫伢儿,姜子牙翻译过来就是姜家的男孩,鲍叔牙翻译则是鲍家的三儿子,俞伯牙翻译过来便是俞家的大儿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起名这事终于开始百花齐放了。但是在早期像我们熟悉的齐桓公、姜小白等名字也是相当的随意,只有在当时的山东鲁国大夫申旭向鲁桓公提出了“五法六忌”的起名原则,要求名字必须有特殊的含义,也要避讳掉一些东西,起名这事终于开始消耗起父母的脑细胞了。
所以从春秋末期到秦汉之初,那些我们熟悉的人比如说孙武,李牧,一看名字就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打仗的,骑马的。乐毅,韩信。明显名字跟品质有关。吴起、白起都寄托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

当然还有像刘邦这样早期的名字,依然沿袭了“伯仲叔季1234”的数字化风格,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姜子牙的名字寓意。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中的很多词汇就成为了汉朝人民起名时的参考模板。就拿我们熟悉的东汉末年来说,曹仁、黄忠、陶谦等等,一大批人的名或者字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忠孝礼仪”之类的儒家词汇,颇具那个时代的特征。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儒释道文化的互相碰撞,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些儒家特色的名字,道家的名字也很多,祖冲之、王羲之、顾恺之,这些带“之”的名字在南北朝是非常多的,这些都属于道门体系,檀道济、萧道成、郦道元这样的名字就更显得直白了许多。

同时佛门也不逞多让,僧、法、慧等也成为了名字中的常见词,并进一步影响了北方游牧民族,教派之间在起名上的互相较劲是南北朝的主流。
到了唐代随着人丁兴旺,字辈的雏形开始出现了,但唐代还没有辈分的说法,而是将自己的排行镶嵌在名字里面,比如李建成又叫李大郎,李世民又叫李二郎,而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如此,比如“李十二”,崔宗之便是有一首诗《赠李十二白》,也是这个意思,这也是他们互相之间见面时的称呼方式。

结语: 所以,就像开头所说的一样,“姜子牙、鲍叔牙”是一个年代,“陶谦、陆逊”是一个年代,“李十二”是一个年代,只不过“子涵”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年代。其实父母们也没有必要为此特别焦虑。同时名字没有任何的好坏之分,名字中所包含的寓意,也是父母们的一片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