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墓是怎样的(北宋前期、中期、末期)
唐宋时期政府重视礼典,修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远超前代。北宋始将礼制向基层百姓扩散,打破“礼不下庶人”之说。

而在礼文层面,北宋时期所完成的“礼下庶人”的转捩,可视作宋代“国家—社会”关系重构,所导致的国家礼制,与社会习俗之间互动的结果。
养生送死,人伦大事。礼俗之中,丧葬尤重。儒家重视死亡、提倡孝道;世俗社会重视子嗣福利,多以“利后”为务。
面对世人无法摆脱的死亡定律,为了“事死如生”,同时也为了庇佑子孙,宋人丧葬活动多违礼逾制。

由此,丧葬礼俗之互动更显密切。宋墓考古资料是宋代丧葬礼俗的物化载体,反映着彼时不同社会阶层所遵从的礼制与习俗。
在众多的宋墓考古资料中,以宋墓形制保存最为完好,类型丰富,且序列完整,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宋代不同阶层的礼俗观念,成为可资利用的重要“史料”。
北宋前期高品官墓葬形制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北宋前期高品官墓葬共2座,分别为:从二品官员安番(审)韬墓和正三品官员吕远墓。

从墓葬形制看,两墓结构大致相同,由竖穴式墓道和土洞墓室组成。
其形制如下:河南洛阳出土的建隆元年安番墓。
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安审韬,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从二品。该墓为长方形竖穴横室土洞墓,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北端,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室位于墓道南端,平面略呈长方形,直壁,底平,拱顶已坍塌。
北宋中期高品官墓葬形制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北宋中期高品官墓葬共7座,分别为一品官员墓:韩琦墓、富弼墓、刘沆墓;二品官员墓:冯京墓、王拱辰墓、包拯墓;三品官员墓仅有柳植墓。
从墓葬形制看,上述高品官墓形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斜坡式墓道砖室石椁墓,如韩琦墓、富弼墓等。

一类是无墓道的石室墓或砖室石椁墓。如柳植墓、刘沆墓、冯京墓等。下面按墓葬形制分述如下:
(一)斜坡式墓道砖室石椁墓
斜坡式墓道,砖室石椁墓形制较为复杂,且规模较大,主要结构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椁室组成。
墓例:河南安阳熙宁八年(1075)韩琦墓。韩琦为北宋名臣,曾历三朝,位列宰相,正一品。

该墓总长近40余米,为一座长斜坡圆形单室砖室石椁墓,由墓道、墓门及两侧保护墙、砖封门、门楼、甬道、墓室、椁室等组成。
尤为引人注意,其墓室建有规模巨大的石门、砖室和石椁室。
(二)无墓道的石室墓或砖室石椁墓
从考古资料看,北宋中期的高品官员还使用一种无墓道的石室墓或砖室石椁墓,此类墓葬大多数只建有墓室,仅冯京墓建有墓道。墓例:江西永新嘉祐五年刘沆墓。

墓主刘沆,曾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从一品。该墓为一座方形砖石墓。
该墓系建于竖穴土圹之中,未设墓门,仅有墓室,使用砖、石以及木料等构筑而成。
墓室平面呈四方形,四壁用条石砌筑,墓室中央用条石平砌一隔墙,将室内平分为左右两室,隔墙两端不接墓室南北壁,留有空隙,两墓室相通。
两墓室墓顶均为券顶,青砖砌筑,券顶上贴拱横铺平砖,砖上再平铺一层小型布纹板瓦。

墓室四壁的最上部,铺有一层条石,均向壁外平伸出,似飘檐。
北宋后期高品官墓葬形制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北宋后期的高品官墓共4座,分别为一品官员墓为范通直墓;三品官员墓为韩粹彦墓、韩纯彦墓、郭知章墓。
从墓葬形制看,这一时期的高品官墓形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有墓道的石室墓,主要集中在韩琦家族墓地中,如韩粹彦墓、韩纯彦墓;一类是建有墓道的砖室墓,如范通直墓。

此外,从墓葬形制看,出土于韩琦家族墓地中,北宋后期中品官韩治墓,其墓葬形制与高品官韩粹彦墓、韩纯彦墓有诸多相似之处。其形制具体如下:
建有墓道的石室墓
考古资料所见,北宋后期建有墓道的石室墓,均出土于河南安阳的韩琦家族墓地之中,此类墓葬形制,主要结构由墓道和石室组成。

墓例1:河南安阳韩氏家族,墓地出土宣和元年韩粹彦墓。墓主韩粹彦为韩琦第五子,曾官至宣奉大夫、爵至开封县开国子,正三品。
该墓为竖穴形土圹双室石室墓,由墓道、生土隔梁和墓室组成。
墓室无上层建筑。修筑于土圹之内,呈方形,四壁为条石逐层垒砌,室内中部建有条石隔梁。

中部留有小门,将墓室分为东西两室。墓顶分上下两部分构筑,上层为青砖铺砌,下层由条石铺砌而成。墓底为青石平铺而成。
结语
在北宋后期的中原北方地区,低品文武官员墓,与庶民墓在墓葬形制、结构、墓室装饰等方面都极为一致。
而这种多边形仿木构砖室墓,则源自佛塔地宫之形制,无疑是习俗上行之于墓葬形制上的表现。

综上所述,唐宋以来的社会变革,导致“国家—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
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群体的流动性不断增强,这种流动性不仅表现的是官民之间、士庶之间等社会身份的转化。
礼俗因人而起,亦因人而变,北宋时期礼制与习俗的互动关系日益频繁,官方礼典、私人礼书、官民行为,均吸纳了诸多民俗因子。
从这一层面来看,自宋代开始,中国社会日益“世俗化”和“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