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素质模型的定义(中年失业)
一、35岁,被国企裁员,找不到工作,只能离开
许军是我的前同事,今年35岁,前段时间给我打电话说他被单位裁员了,找了3、4个月工作,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打电话问我能不能推荐他,我很遗憾的告诉他我这里也没什么机会,许军很黯然,说他可能要离开这座生活了几年的城市,去其它地方寻求发展。
许军是一本大学研究生毕业,2012年毕业入职,我现在还记得刚见到他时意气风发的样子,他可能觉得进了国企,一切都有了保障,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入职不久他就吃到了苦头,领导派他去外地出一次长差,大概半年左右,但他当时正在谈恋爱,女朋友不同意他去,他拒绝了领导的委派,领导就对他产生了看法。
后来又派给他几个项目,他都没有顺利完成,这其中有没有领导故意的成分,现在已经说不清楚,总之,他后面就一直很不顺利,只能做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在办公室的收入也是最低,工作上没什么发展。

我当时建议他学习考证,他就断断续续的复习,考了几年也没有考过。
后来单位效益不好,我找了一个机会就跳槽了,我记得我走的时候他还在那里耗着,可能还侥幸的认为国企不会裁员吧。
没想到还真被裁了,虽然赔偿了一些钱,但当他出去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还比不过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年纪有点大了,而且工作几年了竟然没做过什么像样的项目,结果可想而知。
从许军身上得出一个教训就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稳定的工作都是暂时的,国企也不例外,永远让自己为下一份工作做好准备,不要心存任何侥幸。
可以这样说,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在为下一次找工作做准备,其实我们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指导我们在职业生涯的的道路上走的更顺利呢?
有,那就是建立个人能力素质模型,并致力于改进自己的能力素质模型。
二、每个人都需要建立个人能力素质模型
1、什么是能力素质模型方法?
能力素质模型方法,是麦可利兰博士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的概念,在文章中他通过事例说明,能够决定工作业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他把这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模型的定义: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
2、能力素质的层次划分
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
1)知识:职位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直观表现为学历等;
2)技能:如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3)自我概念 :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等;
4)特质:性格特点,如性格比较坚韧、不服输等;
5)动机:工作动机,有赚钱和自我成长等差别。

看到这个能力素质模型是不是有很熟悉的感觉,没错,找工作时的职位要求基本就是这些内容。事实上,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多都是应用能力素质模型进行管理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都是按照这个基本框架来招聘的。
3、能力素质模型给我们的启示:
麦可利兰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我们可以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而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
从这个理论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招聘就是在鉴别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职位所要求的能力素质的匹配度,匹配度越高,找到工作的几率就越大,被社会淘汰的几率就越低。
这就要求我们主动的去建立和关注自己的能力素质模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处于安全的区域里。

三、个人能力模型越早建立越早受益
个人能力模型从找第一份工作起就应该建立,或者更早从上大学起就应该建立起来,随着我们工作经验的逐渐积累,我们的个人能力模型逐渐添加进去新的东西,工作的目的就是完善个人能力模型。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10多年前,我即将毕业时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狼狈情况,当时海投了无数的简历,得到的回应只是寥寥几个,在为数不太多的几个面试中也表现的荒腔走板,一度非常沮丧,班里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我还是没地方去。
后来可能是运气爆发,又或是我的学校还不错,终于有一家老牌国企给我提供了橄榄枝,去了单位工作后我才逐渐明白,之前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能力和职位所要求的能力匹配度太低。

由于经历过找不到工作的苦涩滋味,工作后我就主动给自己建立了个人能力模型,每过2个月我就打开自己的能力模型评估自己一次,找到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
在工作上我的主动性比较强,在国企的那种类似大锅饭的氛围下,干多点和少点收入差距并不大,很多人都是躲着工作,而我恰恰相反,遇到有难度的项目都是抢着往前冲,因为越是有难度的项目越是能锻炼自己,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最好的方式,几年之后我就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记得2012年,领导想让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当时没有人愿意去做,把自己幸苦积累的技能教给自己的同事明显就是很傻的行为,但我主动接下了这件事,因为我的个人能力模型里一直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在众人面前讲话时很紧张,讲不出来。
我就想借助这个机会来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于是我认真的准备,制作PPT,回家反复的试讲,前几次课程有点结结巴巴,但越往后就越自如,最后的培训效果竟然不错,我终于克服了这方面的缺陷,补齐了短板。
2017年单位效益持续下滑,项目越来越少,本来我可以一直在单位混下去,国企还是很少裁员的,而且在看得见的未来我都是安全的,但我还是决定另谋出路,因为我感觉自己的成长停止了。
于是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找工作,不过这次异常顺利,面试了十几家单位,都拿到了offer,最后挑了一家单位,在我所在的城市本行业能排前三,收入也提升了一倍有余。

我更深刻的感觉到我的路子走对了,工作的目的不在于一时的待遇高低,工作所有的目的都应该是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素质模型,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永远处于主动的地位。
四、个人能力模型能给你提供准确的指引,使你获得工作的动力和意义,克服工作的倦怠感
01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毕业后回老家当了一名中学老师,过起了早九晚五的日子。他收入在当地不低,工作也受人尊敬,很快房子也买了,车也买了,过起了幸福的日子。
但在上次同学聚会中才聊起来,他现在状态很差,整天没有精神,不想上班,每天都是熬着下班。每天看到学生的作业和讲课要写的教案就头疼,充满了厌烦的情绪,但辞职又很显然不现实。
像他这样的情况就是工作倦怠,失去了工作的目标和意义,有工作的能力但失去了工作的动力。

02
工作倦怠,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都有,因为任何工作只要时间一长,都会不可避免的重复,而且很多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领工资,而工资在一段时间里基本上不会变化,于是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但如果我们建立起个人能力模型,按照个人能力模型的指引,就能很大程度上消除这种工作倦怠感,因为工作的目标变成了完善自己,赋予了工作新的意义。
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不足,而工作一方面提供给我们工资,另一方面还能借助工作完善我们自身,所以工作其实是非常好的事情。
所以很多牛人都是工作狂,他们其实并不缺钱,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命的工作呢?就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找了意义感。

03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心志”。
所以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聚焦为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工作变的有了意义,同时也会充满乐趣,因为就像打游戏升级一样,在现实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升级的快感,倦怠感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工作的技能得到了锻炼,工作的意愿得到了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得到更多的机会,形成良性的正向循环。
五、在完善个人能力素质模型时,要时刻关注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动态
工作其实就是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互相匹配的过程。
所以在完善个人能力的过程中要关注社会行业的动态发展,也就是个人能力的发展要结合具体的社会要求。

我遇到过一些老同事,他们还在用十多年前的软件,软件版本早就更新了十几版了,他们拒绝更新,说还是老的好用,其实在老版本里操作几个小时的事情,在新版本里可能几分钟就做好了。
这就是典型的闭门造车思维,总觉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行,有这种思维的人注定会被淘汰。
比如工程行业以前是手绘图,现在用电脑CAD画图,绘图效率提高了百倍以上,如果始终固守以前的思路,那很快就没有出路了。
所以我们的个人能力模型要不断的加入新东西,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动态,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能力模型始终是有效的,有竞争力的,那么怎么做呢?
①多去招聘网站上查看行业岗位的人员需求及人员素质要求;
②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③多阅读一些行业前沿的咨讯,多与同学朋友沟通,不要一味的闭门造车。

结语:
今天的文章我们主要讲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要认识到:“任何稳定的工作都是暂时的”,我们需要让自己为下一份工作做好准备,这样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会更顺利。
首先,建立伴随一生的个人能力素质模型能让我们时刻准备好,掌握职业变动的主动权。
其次,个人能力模型从找第一份工作起就应该建立,或者更早从上大学起就应该建立起来。随着我们工作经验的逐渐积累,我们的个人能力模型逐渐添加进去新的东西,工作的目的就是完善个人能力模型。利用个人能力模型还能给你提供准确的指引,获得工作的动力和意义,克服工作的倦怠感,使我们的职业发展更有效率。
最后,个人能力素质模型的完善也要时刻关注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