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西历1866年11月12日,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崭新的生命诞生了。他,便是清政府的掘墓人,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
古今中外的伟人们,名人们,从小就有一些特质。比如:
爱迪生在家里喜欢捣鼓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试验,有时免不了要闹点笑话,出点小乱子。父亲就不许他再搞小实验,爱迪生急得说:”我要不做实验,怎么能研究学问?
列宁十分爱护书,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林肯做小店员的时候跑很远的路把多找的钱给客人送回去。
三国奸雄曹操,6岁时就会耍手段,把叔父整得哑口无言,不敢再告他的状。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他身上的一些可贵品质,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已显现出来。
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未留下庞大家业给儿子孙达成。
孙达成还未成年,家中田产已经变卖干净,生活日渐困苦,谋生的手段,只有靠出卖劳动力。
孙达成是到澳门谋生者之一。他生于1813年,16岁便到澳门,初做鞋店学徒,三年后出师,受雇于葡萄牙人开的鞋店,月薪只有四元。
在这期间,积极上进的孙达成不光做鞋匠,还学过裁缝,在澳门一待就是16年。
孙中山排行第五,上有二哥二姐(夭折一哥一姐),下有一妹。相当于父母抚养二男二女。
孙中山还有两个叔叔,都因故早逝。如此,孙中山的父母还得照顾两个弟媳。
可以想见,一大家子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六岁时,孙中山就能随姐姐上山砍柴草,下塘捞水草,前院烧火,后院喂猪。
年龄再大一些,插秧、除草、打禾、放牛,孙中山样样都干,甚至还跟随外祖父驾船出海捕鱼取蚝。
每年,孙中山都要替人放几个月的牛,收益是牛主给孙家犁翻二亩地。正是日常劳动,让孙中山的身体锻炼得格外结实。
孙中山很少谈及童年,宋庆龄却生动地描写过他的生活状况:孙家很穷,孙中山到了15岁才有鞋穿,多山的地区,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兄弟们成年以前,他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勉强脱离挨饿的困境。
孙中山幼年没有米饭吃,主要食物是白薯。
幼年的艰苦环境,使得孙中山对劳动人民的痛苦,对中国农村的普遍贫穷,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这种了解身临其境,切身切肤。
这对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且看他谈及民生主义时的现身说法:“幼时的境遇刺激我,我如果没出生在贫农家庭,我或许不会关心这个重大问题。”
2.记忆力超强
约12岁时,要过年了,家人叫他把要采办的年货写在纸上。他写好之后,拿了钱,便继续玩耍去了。
过了很久,叔母发现他居然在玩,就大声催他去。他匆匆忙忙跑回家,拿了篮子,连跳带跑地走了。待家人发现他没有带年货清单,担心了三个小时。当孙中山兴高采烈,满头大汗地满载而归时,叔母仔细清点,要办的年货居然一件不差。从此,大家都夸孙中山好记性。
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令所有老师刮目相看。毕业考试,十二门课程,十门获优等,总成绩评定定级:“最优异。”
1892年7月23日,西医书院举行了第一届毕业典礼。孙中山以全校之冠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教务长康德黎博士亲手把毕业执照发到孙中山手中。不仅如此,在毕业典礼上的简单致辞中,他不吝溢美之词,大赞孙中山,称赞他的勤奋好学,称赞他的聪慧与才智,称赞他必将为学院带来荣誉!
康德黎博士为西医书院能培养出孙中山这样优异的学生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毕业典礼之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特地邀请了50人,举行了一次庆祝宴会,此宴会犹如孙中山的庆功会。
孙中山取得如此优异成绩,勤奋努力是首要因素,记忆力好也是原因之一。
3.不畏强暴,好抱打不平。
翠亨村有位太平军的老兵叫冯爽观,早晚在榕树下乘凉,喜欢跟孩子们讲太平天国反清的革命故事。孙中山每每听得出神,对洪秀全十分敬慕,居然情不自禁地说:“洪秀全灭了清王朝就好了!”
村里有一个豆腐专业户,乡亲们称之为“豆腐秀”,他的两个儿子年长,常常拿弹弓偷袭孙中山,待其“中弹”,看到其满脸痛苦和愤怒的样子,哈哈大笑。
孙中山还没能起身追打,二人便逃之夭夭。他憋足了劲,誓要出这口怒气。
终于,他逮住一个机会,抄起一块石头,死追那兄弟俩,一直撵到豆腐店,却不见俩兄弟,只见豆腐锅。火气十足的孙中山直接一石头砸破了人家的豆腐锅。
邻里之间,孩子闹气,大人总是理智的。自知理亏的“豆腐秀”责备了自己的儿子,孙中山的母亲则主动赔偿了人家的损失。此后,俩小子便不敢欺负别人了,也无人敢欺负孙中山了。
孙中山好抱打不平,若遇见两个小孩打架,他就会走过去制止,弄清原委,立刻加入有理的一方,合力将理亏者打翻。
长大后的孙中山首举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凡此种种,都是小时候不畏强暴,爱抱打不平的延续。
4.富于同情心
孙中山的姐姐妙茜拖到了15岁才缠足。当时,一般的小姑娘六七岁就开始缠足了。看着姐姐格外痛苦,在夜里辗转反侧,孙中山看不下去,大胆地对母亲说:毁伤女子两足,实在毫无道理。
姐姐每次忆及此事,都对弟弟充满了感激。
进入民国后,孙中山立即下令,禁止妇女缠足。从少年孙中山为姐妹缠足说情到当大总统禁止妇女缠足,整个故事被演绎为《孙中山破陋习》,并且入选小学课本。
5.小小年纪思考不平事
年幼的孙中山已看惯了人世间的众多不公和罪恶。他曾亲眼目睹穷人家母子被活活分离的人间惨剧。
穷人欠下东家的债务,只能将自家的儿女卖给东家做奴隶,这和《白毛女》中所言杨白劳之女喜儿的悲剧,没有两样。
一天,一伙海盗洗劫了一位旅美归国华侨的住宅。全村人和师生们四散逃跑,孙中山没跑多远,呆呆地看着这场野蛮剧目的上演。
被抢的华侨看着被洗劫一空的房子,老泪纵横,绝望哭诉,呼天抢地之声,孙中山听得明明白白。老华侨质问苍天,为何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辛苦一生的积攒,在洋人的地方尚有政府和法律的保护,谁知年老回乡,竟然遭到洗劫。
老华侨绝望的声音,在孙中山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或许他当时不懂何谓法律,但他明白官府应该保护百姓平安。
这个朝代,为何土匪横行,百姓遭殃?外国,究竟是怎样的国度,拥有怎样的法律?这些疑窦,在孙中山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除了土匪,还有兵痞。孙中山曾目睹数十名清军在几名官吏的带领下,耀武扬威地开进村庄。
鸡飞狗跳,尘土飞扬,呼天号地之后,只见一大户人家的男丁被五花大绑,推推搡搡押走了。大批清军走了,少数官吏却留下了,顺理成章地霸占了人家的住宅、财产。
这世上有王法吗?穷人们为什么保护不了自己?小小年纪的孙中山已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6.聪明伶俐崭露头角
孙中山从小聪明伶俐,被哥哥敏锐地发现。
孙眉在檀香山经商成功,回家探亲。
这天,孙中山正在田野采猪菜,见到一群挑夫挑着众多行李向村中走来,后面还有一顶轿子。出于好奇,孙中山停下手中的活,静静地观望。
待行李靠近自己时,发现每件行李上都写着一个“孙”字。他看看行李,又看看坐轿的人,突然,匆匆抓起装着猪菜的篮子,一口气跑回家去。
未踏入门,他就大声叫道:“亚……亚妈,大哥回来了!”哥哥去檀香山时,孙中山才五岁,应该记不得哥哥的相貌。所以,母亲很不以为然,笑着回答他说:“你做梦,你怎认识哥哥呢?”
孙中山着急地说:“就是,坐轿的人与大哥的相片很像,行李上写有孙字,为什么不是呢?”在争论间,门外“亚妈,亚妈”之声越来越近,果然是孙眉回来了。
孙眉进了屋,孙中山立即递送一杯茶给哥哥,妈妈、大哥、姐姐都称赞他细心精灵。
还有一件事。一天早上,哥哥问孙中山认不认识去三乡的道路。他爽快地说认识,而且曾和妈妈一起去过。
于是,孙眉拿了一篮东西,叫他带给三乡的朋友郑君,吩咐他路上要小心,早些回来。孙中山十分高兴,挎上篮子,一蹦一跳地出发了。
路上有一个偏僻的山坳,一面临山,一面近海,地方僻静,歹人常在此活动,但孙眉并不知情。果然,孙中山碰到了陌生人。
这家伙看到一个小孩单身赶路,即装着笑脸问他:“细佬,细佬,你这样早去哪里呀?”
“我到三乡去!”孙中山漫不经心地说。
“我也到三乡,很好,一同走好了。”那人马上接口道。
孙中山突然想起,妈妈曾说过这里常有卖“猪仔”的坏人活动。所谓卖猪仔,就是拐骗人口卖作苦工的勾当。
他打了一个激灵,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偷偷地打量一下这个陌生人,孙中山发现这人确实有点鬼鬼祟祟,不像好人。怎么办呢?自己又是小孩,万一这个大人硬来侵犯,自己只有束手就擒了。
孙中山脑瓜一转,装着欢迎的样子说:“三乡我只去过一次,对路记得不清,你与我一起走,真好啊。”
那个人乐滋滋的,心想鱼已上钩,时机一到,手到擒来就是。俩人走了近十里路,相安无事。到一个叫河头埔的地方时,孙中山主动说:“叔,你能等我一会吗?我要把这些东西交给亲戚。”
那人满口答应,还嘱咐孙中山快去快回。不久,村里出来一帮人,把陌生人拿下。稍一盘问,那人就承认自己是人贩子。
原来,孙中山入河头埔村后,找到父亲的一个朋友,简要说明情况。那人立即召集一帮村民,拿下了坏人。这事很快传到了翠亨村,孙眉和父母还是吓了一跳。但弟弟的机智勇敢,令孙眉刮目相看。
所以,在孙中山13岁那年,哥哥带他去了檀香山。哥哥看中了他的机智灵慧。
孙中山第一次去檀香山是13岁,是哥哥孙眉带他去的。孙眉见弟弟极其聪慧,想把他培养成材,做好家族生意。
孙眉把弟弟交给了管事,交代了一番。
管事将孙中山领到店堂,从抽屉里拿出几个账本。二人并肩而坐,管事详细地将每个账本作了介绍。
说了一通之后,管事总结道:“小阿哥,你是读书人,这个简单,自己看,万一有不懂的地方,问我就是。”管事说得清楚,孙中山听得明白。
初次接触账本,不同的货物名称,一列列的价目,孙中山觉得挺新鲜。不到半天,他便把一叠账本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对记账之事有了大致的了解。
对账本所记形形色色的商品名目,他倍感兴趣,可一连几个小时一个劲儿地盯着密密麻麻的一串串数字,觉得有点乏味。他不停地勉励自己:这是个学习的机会,不能辜负了大哥的厚望。所以,他一口气看完了账本。
管事教孙中山打算盘。
一大早,孙中山就开始背诵珠算口诀。这种口诀,今天几乎已经被淘汰。如今,心算和速算法取代了口诀的位置。然而,老人仍旧有记忆。
管事亲自示范拨打珠子的指法和技巧,于是,孙中山便端坐在桌前,按照口诀,专心致志地练习起来,店里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响个不停。
孙中山很快便掌握了技巧,算了几遍,就牢牢记住了运算过程中若干个关键数字。这相当于提前验算,使自己知道前期运算是否已经出错。例如:从1开始,自然数相加,加到10,得数为55;继续加到20为210,加到36为666。
待有顺序的数字加减法熟练之后,便是实战,即算账、记账。账目,总是一系列无规律的数字。孙中山喜欢珠算。
所以,从店门口匆匆而过的人,常能瞥见店里那个小男孩,拖着长辫子,头戴蓝皮帽,坐在桌子后,不停地拨弄着算盘珠。待珠算加减法基本熟练了,记账也学会了。
同时,孙中山努力学习当地方言,利于和客人沟通。他也学得很快。
学会记账,学会珠算,学会接待顾客,学会讨价还价。从前到后,孙中山只用了两个月时间。这一年,孙中山不过13岁。
7.勤奋好学,一生受用
孙中山的好学,聪明,勤奋,在13岁这年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他努力学得的知识,为他以后实现理想全部派上了用场。
1886年夏天,20岁的孙中山迈进了南华医学堂的大门。
因为未能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仅仅为私塾基础的孙中山,一直注重补习自己的国文知识。
在南华医学堂,学医之余,孙中山聘请了一位国文教师为自己讲授中国经史,并且在他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了众多书籍,其中包括整套的“二十四史”。
面对孙中山的“二十四史”,不少同学以为他摆谱。有个同学叫何允文,他看着孙中山成排的书,便乐呵呵地随手抽出一本,想考考孙中山。
孙中山回答书中内容又快又准。何允文伙同几位同学,三番五次抽问,孙中山均对答如流。
孙中山十分自豪,而他的同学则只有目瞪口呆。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孙中山的藏书绝非装点门面。
事实是,果真每本他都认真读过。年轻气盛的孙中山,此时得意洋洋,故意卖一个关子,大声说:“我有个雅号,你们不知道吧!”
“雅号?什么雅号?”何允文连忙问。
“我在中央书院读书时,因涉猎广泛,酷爱诸子百家,同学便送我一绰号:“通天晓。”
“通天晓?”何允文不禁喊起来!
“盛名之下,固无虚士!”一同学文绉绉地附和道。孙中山不好意思了,他谦虚地说:“通天晓不敢当,不过我确实喜欢读书。只要大家努力学习,定能个个成为名副其实的通天晓!”
虽然孙中山客气,但此事迅速传开。从此,同学们见到他,总是笑着招呼道:“通天晓,最近又在读什么书?”
看中孙中山的求学经历:
因家里穷,10岁才进私塾。
13岁,入火奴鲁鲁意奥兰尼学校读书。
16岁,在意奥兰尼学校毕业。秋,入火奴鲁鲁美国基督教公理会设立的欧瓦胡学院大学预科班读书。
18岁,入香港英国当局所开办的中央书院读书。
20岁夏,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所办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华南医学堂读书。
在南华医学堂学习了一年,便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
26岁,自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看得出,孙中山就读的这几所学校,都是英美式教育,英文为主。
有研究者总结:孙中山专业学习英语的时间至少在47个月。
这中间,学医又有五年。并且,努力补习国学。
孙中山的英文,绝对不次于今天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
“书曰以亲九族九族既睦是帝尧首以睦族示教也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明人道必以睦族为重也夫家之有宗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逺近异势疎密异形要其本源则一故人之待其宗族也。”
这是孙中山1885年汉译英的考试题。是孙中山接触英语的第六个年头。
这道题让人蒙圈,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它出自传统国学经典《圣谕广训》。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巨大,一方面,因他熟悉英语,时常用英文演讲——这样可彰显自己进步人士的风范,还可通过英语取得国外的支持。
另一方面,孙中山孜孜不倦地补习国学,熟练驾驭中文的能力,在后来同保皇派的笔战中大放异彩。
1903年12月17日,孙中山发表《复某友人书》一文,指斥梁启超:“康尚有坦白处,梁甚狡诈,彼见风潮已动,亦满口革命,故旧金山之保皇党俨然革命党……今日之计,必先破其戾谬。”
孙中山认为,梁启超“以一人而持二说”,乃是“首鼠两端”,“其所言革命属真,则保皇之说必伪;而其所言保皇属真,则革命之说亦伪矣”。
梁启超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没深厚的国学基础,难以为敌。孙中山毫不退让,从上面的言辞中,能窥其国学功底之一斑。
孙中山对梁启超的言论进行了分析批驳。他指出,梁启超在人心所向、思潮急激的形势下,忽而革命,忽而保皇,忽而爱真理超过爱老师,忽而爱民众超过爱皇帝,就如病人说梦话一般,比康有为赤裸裸保皇更加恶毒。
孙中山在文中对康、梁痛加驳斥道:
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矣。如弟与任公私交虽密,一谈政事,则俨如敌国。然士各有志,不能相强。总之,划清界限,不使混淆,吾人革命,不说保皇,彼辈保皇,何必偏称革命?
孙中山在檀香山以革命思想反击保皇谬论取得显著成果,至1903年底,在檀香山正埠火奴鲁鲁和希炉两地,已基本肃清保皇党流毒。爱国华侨读了孙中山的文章以后,耳目为之一新,重新集结在孙中山的革命旗帜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