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潮汕民居’四点金’(下山虎和四点金)
广东的潮汕生活区域紧邻着客家生活区,但之间仍有不小的文化差异,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他们的建筑风格,所谓的“下山虎”或者是“四点金”都是潮汕民居相当普遍的特色,那么究竟什么是“下山虎”什么又是“四点金”?请随观风一起到当地看看吧。

经过整修之后重新对外开放的许驸马府,是潮汕现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宽敞的空间,同时用来展示潮州的民俗特色。这座民居是因为建造者许钰,娶了宋英宗之女德安郡主,而被称为许驸马府,而许玉的曾祖父正是名列唐宋潮州八贤之一的许申。

潮汕建筑风格的特色是房屋座向大门朝向非常考究,普遍他们遵循“冬背风向阳,夏迎风纳凉”的原则,然后以这种具有火形山墙的祠堂为中心再以一种称为“下山虎”或是“爬狮”的三合院为小单位,一座座重叠相联环绕在外。有些地区则会选择称为“四点金”的四合院作为小单位,或者是两者混合并用,形成一个既抱成一团,又可向外辐射的建筑整体。



四合院的山墙也有讲究的,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通常会依照主人的属性,或是周围的环境,选择适合的形式,但“形尖而足阔”的火式山墙,通常不适用小单位,是从“形圆而足阔”的金式,“形圆而伸直”的木式,“形平而体秀”的土式,或者是“形平而生浪”的水式等山墙去做选择。

山墙本地俗称“厝角头”,其实是中原汉晋遗风和汉古越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古越族人本来就有在屋顶上竖柱安角的习俗,它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这些高耸冲出的墙头与西方歌德式山墙一样,易于将视线引向天空,这是潮人重视风水的另外一种体现,而且越是发达的人越是重视。

汕头樟林籍的新加坡富商,蓝金生,他便是在衣锦还乡的时候,选择四面环水像布袋似的“布袋围”,以及大肚能容足以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建造了蓝氏通组祠,再以宗祠为中心,新建占地80多亩的南盛里,周围井然有序的分布着一座座“四点金”和“下山虎”,是一个总计有大小房屋七十座,一共六百一十七间的巨型建筑群落,另外配套有花园假山、发电厂、水厂等设施。蓝金山建祠堂,他的墓地在“锡兹作福,庆逮 子孙”,所以他殿堂起名为“锡庆堂”,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跟潮汕特有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精致典范。“黄帝宅经”中认为“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潮汕人可以说将这样的哲理发挥到极致,人在造房的同时,房子也在造人,大时代的背景也不时影响着潮州人的住宅观。


明清时期,周边移民迁居潮汕地区和当时潮汕商人的活跃,他们传承、吸纳跟融合,逐步形成了“保留古制、形式趋同、讲求实用、工艺精致”的建筑风格。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华侨返乡大兴土木,潮汕民居开始融入东南亚还有欧洲的建筑元素,这丰富了原有的装饰艺术,并步入巅峰。呈现得最为具体的就是汕头旧城区,这些楼房几乎都有百年历史,从它们密集的程度来看,不难想象当年繁华的盛况,但由于许多建筑已成为危楼,从1987年起汕头市开始实施旧城改造,20多年来,大约有一半的区域重新拆迁改造过,但随着“文化遗产”的观念不断抬头,潮人开始用不同的眼光,来重新看待这些老旧建筑,如何让它们重现生命,成了新的努力方向。



据说在旧城区里头还留一些1920年代台商的遗迹。新马路第三小学里的同文学堂,这是由台商丘逢甲先生所开办的。还有两条巷子叫“台湾左巷”和“台湾右巷”跟一条打石街连在一起,据当地的老人介绍,这两条巷子是1920年时台商来潮汕做生意,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后来时局战乱纷纷,台商逐步地全部搬离了。看着新城区现在的荣景,期待着潮人的智慧可以赋予旧城区的重生,让更多潮汕传统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