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苏轼全诗(赏析苏轼的定风波)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世称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哲学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该诗写于1076年,是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这首诗以“定风波”为题,反映了当时苏轼的心情和政治立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以“明月”为开头,寓意着他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他对自己的疑问和迷惑,他不知道上天的宫阙在哪里,也不知道这个夜晚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在这里表达了他想要离开的愿望,但又担心高处的寒冷和孤独。这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追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在这里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转身看向朱阁和绮户,照亮了那些无法入睡的人们。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在这里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历史的思考,他认为人生中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是历史的必然。他认为不应该有恨,因为这些都是历史的轨迹和人生的经历,我们应该接受并珍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诗的结尾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祝愿,希望人们长久相伴,共同欣赏美丽的月亮。
苏轼的《定风波》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首反映历史和人生的哲学诗歌。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追求。这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