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20为什么叫九九?原来跟这个历史传说有关
正月20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节”的日子。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正月20是天神下凡赐福的日子,因此在这,人们要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福祉和平安。而这个节日也因为历史传说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一、天贶节的起源
天贶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起源于商代时期。据传说,商朝时期,天上有一位叫做“贶公”的神仙,他能够掌管人间的吉凶祸福,是人们心中为崇敬的神明之一。为了表达对贶公的崇敬之情,人们就在每年的正月20日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贶公的保佑和赐福。
二、九九重阳节的由来
据说,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叫做华佗的名医,他发现每年的正月20日,人们的身体非常虚弱,容易生病。于是他就推荐人们在这吃一种由菊花制成的饮品,并在菊花上插上一枝茱萸,以祛病驱邪。这种饮品很快就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
后来,人们将正月20日称为“重阳节”,并且在每年的这,还要爬山、赏菊、吃重阳糕等等,以祈求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三、天贶节和重阳节的关系
虽然天贶节和重阳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九和正月20都代表着长寿和吉祥。因此,在每年的这两个日子里,人们都要进行祭祀和庆祝,以表达对神明和祖先的敬意。
四、天贶节和重阳节的现代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贶节和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现在,人们在这两个节日里,更多的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向亲友表达祝福和关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锻炼身体,以达到长寿的目的。因此,天贶节和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