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指什么(中小学是培养“人材”而非“人才”)
中小学是培养“人材”而非“人才”
达良厚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即让人成人成才。基础教育自然得服从这个大局,但基础教育的直接目的则主要是培养“人材”,即培养“预备人才”,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成为成人、成才的合格材料。

对“人材”和“人才”,一般是通用的,它们有三个义项:人的才能、有才能的人和姿色容貌。但细究起来还是有差别的,“人才”是有才能,即有本事的人,“人材”是成人成才的材料,“人材”只有经过雕琢即教育才能成为“人才”。打个比方,“人才”是房子,“人材”则是为建筑这所房子所选所加工的砖瓦木等材料。
这种区分对现实中国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的大学和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自不必说,但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是培养“人才”还是“人材”呢?
中小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是一根根正在成长的树苗,是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璞玉。中小学生上学的目的是长知识、长学识、长见识,他们主要在吸收接受而非释放付出。虽然期间中小学生也培养且亦培养了各种各样的才能,初步具备了各种各样的本事,但很稚嫩、很不全面,根本不能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最多只是才能的粗坯而已。而只有到了大学、到了职业教育中、到了社会大熔炉里,这种粗坯才能真正成长为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即由“人材”成长为真正的“人才”。
这样一区分,不同层级教育的责任便非常明晰了。大学、职业教育就是担负起成人成才的职责,即让学生蜕变成一个健康的成年人、社会人即合格公民,同时具备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可惜,我们的大学总喜欢综合性、研究型的高大上,轻视职业型、专门性的扎实技能培养,据说教育部在征求办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大学时,报应用型的较少。以致头重脚轻成了我们高校的常态,以致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快速融入社会、不能凭一技之长安身立命成了较普遍现象。进技校学技术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是考不上综合性大学被迫进技校而低人一等,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全身心投入学习。

至于中小学,自然应担负起为“成人成才”做准备即“成材”的职责。成才的知识准备我们是做得很扎实的,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只是能力准备远远不够,比如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就比不上西方国家的。至于为成人做准备,我们更做得不够。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依然或明或暗左右着我们对孩子的评价。
从这种区分出发,简单评判一下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和普及教育是有意义的。
应试教育,作为考试主导型的教育,在中国的国情下,有其合理性,而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从为成才做知识准备角度言,应试教育是最理想的。但它长期又被诟病,其实不是应试教育本身的错,而是我们把它片面化了,甚至把它异化成考试和分数。我们轻视了为成才做能力准备,我们也轻视了为成人做基础准备,我们更没有有效引导学生分流,而是长期千军万马去挤普通大学的独木桥。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矫正,强调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现在又细化到核心素养培养,这是抓住了基础教育“成材”功能的本质,所不足的是中小学尚缺切实可行的操作体系。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用法律手段强制适龄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为每个孩子成人成才进而为提升整个国民素质奠定合格基础,是保底不封顶的教育。这实际告诉我们,适龄儿童这些“材”我们没得选,但“材”必须健康成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材”弯了要扶持,“材”歪了要矫正,直到成长为基本合格的“材”,若能成为“良材璞玉”,自然求之不得。
2017、8、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