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姑是什么意思(汉骂“个鸨母养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谓汉骂,就是用武汉话骂人。
历史上的武汉帮派林立、码头文化盛行,街头市井流行讲粗口抖狠,方言俚语沿袭到今天,其豪放、粗俗印迹仍非常明显,有“没有北京人不敢说的,没有武汉人不敢骂的”之说。

最具代表性的汉骂“三养的”——个婊子养的、个鸨[bǎo]母养的、个幺姑养的——使得初到武汉的外地人听来粗鄙不堪。其实它和东北人骂“妈拉个巴子”、上海人骂“小赤佬”、北京人骂“丫挺的”、江浙人骂“娘希匹”没有什么两样。
在武汉,有时开口不带点儿渣滓反而显得有点儿生疏,有点儿虚伪,至少是显得不够亲热。如果哪个男的说话文绉绉的,不带一点儿渣滓,在大街上,人们反而会觉得他“屁里屁气”,像个姨娘一般。
把汉骂权作武汉的民俗研究一番,有点儿意思,嘿嘿…

武汉俚语中骂人的词汇很多,与近代武汉的历史沉淀有关。“汉骂”大致可分为四类:借两性关系骂人,如“婊子养的”;用恶毒的比喻诅咒人,如“筑匣子的”;以刻薄的话语攻击人,如“独眼龙”;用代指诬蔑人,如“土匪”、“撮白的”。还有一些汉骂,经过演变已无法考证其本意,但细较起来,仍是粗俗下流不堪的。
大名鼎鼎的汉骂首先是“个婊子养的”,几乎成为武汉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了,外地人最先学会和使用的汉骂就是这句。单从字面,就能理解其含义,不多做解释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句汉骂并不是真正的骂人,只是一种语缀,前缀、中缀、后缀而已。甚至,在武汉人看来,“个婊子养的”更多的时候,倒是打招呼的客套话。在表达对象感情不够到位时候,还不会使用。
只是没弄明白,武汉并没有向北京八大胡同那样全国都有名的烟花柳巷,怎么喜欢开口骂人就是“个婊子养的”?武汉虽然有不少大江大湖,但应该还没有那么多婊子的,至少每年全国扫黄的大数据显示中,武汉还不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城市。
另一句:“个鸨妈养的”的确切含义,即便是一些经常把它挂在嘴边的武汉人,也多半不知含义,只是跟着人云亦云而已。外地人听起来更是一头雾水。至于是哪几个字也不甚清楚,有人写成“个养的”、“个板麻养的”、“个斑马养的”,甚至有人还根据广东骂人“八婆”来推断为“个八妈养的”,其实都是不知道其来源的缘故。
“鸨”其实是相传中的一种已经灭绝的鸟。这种鸟类没有雄性,只有雌性。它们通过与其他种类的鸟进行交配,然后繁殖。这一点,很像“人尽可夫”的妓女。
明代宋权著的《丹丘先生论曲》中记载:“妓女之老者曰鸨。鸨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后来市俗呼妓女为鸨儿,呼娼母为“鸨母”,也就是旧时对妓院老板娘称呼为“鸨母”,是据此而来。
“鸨母”负责协调妓院生意和各方面关系,推销经营妓女,管理教化妓女,在一定程度上,也掌管和决定着妓女的命运。由“鸨母”养出来的孩子,在人们眼中,自然更是贱中之贱的贱种了。

还一句:“个幺姑养的”。“姑”指一般少女,如同“村姑,姑娘”用法一样,“幺姑”相当于四川人所称的“幺妹”,“幺姑,幺妹”和北京人的“丫头”一样,皆指未婚女子。缘何单单和“幺姑”过不去呢?
这与民间传说中玉帝老儿的“幺姑”七仙女有关,七仙女偷离天庭,下凡私配牛郎后,生有孩子。这个“幺姑养的”伢有名有姓:董天宝,据说不很成器。未婚而生的“私生子”,与传统礼教不合,过去很受人歧视。“个幺姑养的”,也就成了小姑娘未婚先孕的代名词,用这句话来骂对方,可见心中的怨恨。
还有“个筑匣子的”,匣子,本意是小型的盛物器具,一般呈方形,此处特指过去的一种又薄又小的棺材。过去穷人装殓尸体时只用得起这种,即便是这种又小又薄的棺材,尺寸还不够,还要拼命地把尸体“卯起来”(使劲)往里面“筑(塞)”。
再看“餐刀”,亦作“飡刀”,挨刀的意思。元曲关汉卿写的《窦娥冤》中就有:“俺婆婆若冗我披枷带锁赴杀场餐刀去呵。”汉骂里的“餐刀”,是骂人慌不择路,赶着去送去挨刀的意思。

还有“差火”、“夹生”、“半调子”。做饭如果差一把火候,就会煮成一锅夹生饭;唱歌音调上不去,就是半调子。因为夹生饭不好吃,唱歌唱成了半调子也不好听。武汉人把一个不好说话,不好相处,不够意思的人,骂作“差火”、“夹生”、“半调子”。
不过,汉骂也有发挥独特作用的时候。据说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位武汉籍战士掉了队,逢我部回撤军车,急拦之。因当时有越南人特工会说中国话,经常混上军车上搞事。
军车因分不清真假,只减速没停。急得那位战士“个婊子养的”、“个鸨妈养的”大骂起来,恰好车上有位武汉兵听得真切,他一边喊停车,一边激动得大叫:“个鸨妈”,这“个婊子养的”是真的!

武汉的地理位置九省通衢,长江汉水再次交融,地域文化主要是码头文化和商人文化汇合。码头挑夫和贩夫走卒的日常当然不会有太多繁文缛节和彬彬有礼,江湖文化是“汉骂”的根源。
武汉的极端天气是夏天湿热,冬天阴冷,而春秋两季又极为短暂,再加上秋老虎和倒春寒反复无常,恶劣的气候使得武汉人的个性暴躁易怒,成为“汉骂”的推手。
“汉骂”其实也包含了武汉人对生活地抱怨和对他人的不宽容,是武汉人特有的排遣和发泄不满的方式。任何骂人的话,都不可能转化为好话。
即便是有些“汉骂”,大家都听习惯了,但其中的恶毒成分也不可小视。如果骂人的话在一个城市里大行其道,那这个城市市民的素质就堪忧了。
好在武汉人又是最讲礼性的,方言里除了“汉骂”外,还有“汉敬”。只是今夜不早了,就此搁笔,下次专门再聊聊“汉敬”。
(来源:老熊随笔之19,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