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东东是什么意思(微课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在制作微课前,首先应有对微课有正确的理解。
一、对微课定义的讨论
随着微课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微课认识逐渐深入,但是对微课的定义没有统一。广东佛山胡铁生、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上海师大黎加厚、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凤凰微课”等,基本采用表述性的语言描述。

1.胡小勇教授与胡铁山老师定义
胡小勇教授与胡铁生老师,在2014年12月对微课的定义如下:“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具体的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内容、方式、过程、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可视化微型(5-8分钟左右)优质学习资源。”
2.黎加厚教授定义
黎加厚对微课的定义(微课程):总体来看,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数字化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替代老师上课,同学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这是微课程的最大好处。微课程要做的事情,不是把文字教材有声化,如果只是有声化就根本不需要人来读,因为电脑可以直接读出来,那何必让老师读呢。因为人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隐性知识是计算机语音翻译不能做到的事,那微课程就是把老师的讲解、对课程的理解记录下来。
3.本人的定义
本人对微课的理解是:微课是独立完整的、短小精悍的、主要以视频形式为表现手法的学习资源。狭义上的微课,实质上讲的是教学微视频;广义上的微课,则还包括与该微视频密切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教案、作业、反思等。

二、微课的内涵理解
1.微课内容的独立完整
在我国微课的发展最初也是从教学视频切片而来,但在后期的实践中,教育者和实践者对微课的理解发生了转变,越发强调微课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强调微课小而精、微而全的实质。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要将微课与其他教学形式区分开来。

微课要与课例片段、说课、微格教学、微讲座等区分开来。在实践中,微课往往与这些形式有一定的交叉。一些其他内容的教学形式可能转化为微课;微课也可以成为这些教学形式的环节或组成部分。
在2013年前后,慕课(MOOC)发展起来后,这种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其必要组件和核心内容就是微课。
2.微课的特点
有人用“短小精悍”来概述微课的特征,这基本成为了教育行业的共同认知,但不同的学者对此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时间短、主题小、内容精、效果强。

所谓“短”,强调的是微课的时间要短。一般而言,微课要求是5-10分钟左右。但在实践中,学习者的关注时长往往在6分钟以内,所以建议微课的制作者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将内容控制在6分钟以内。
所谓小,就是微课的主题要小。微课主题虽小,但要求内容完整,所谓微课虽小,五内俱全,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精,是内容一定要精选,尤其是要精心设计。设计是微课的灵魂。要遴选优质的内容,根据学习对象特点及其学习心理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
所谓悍,指的是效果要强大。好的微课,一定要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让能紧扣学习者的注意力,足够“吸睛点”,要全程无“尿点”,更要有足够的“爆点”。现在短视频的开发都注重要20秒左右一个爆点,微课也应该有同样的要求。
3.微课的分类
对于微课而言,如果从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黎加厚老师认为可以分为三类:胡铁山的微课、李玉平的微课和可汗微课。胡铁山微课最初是以视频切片为主要方式,李玉平微课以数字故事为主要形式,可汗微课则采取录屏方式为主。
实际上,从微课的录制方式来看,一般又可分为内录式微课,外拍式微课和混合式微课三种。内录式微课,以录屏为主要方式,包括电脑和手机录屏;外拍式微课,以拍摄为主要方式;混合式则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从微课的适用对象来看,可分为教师微课和学生微课。前者主要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将教师隐性的实践性经验加以凝练和显性化表达;后者则主要聚焦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注重对学习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支持。
从微课的应用场景来看,又可以分为教学微课、德育微课、安全微课等。比如某省微课大赛,就对其微课竞赛内容作了如下安排:

近年来,有了一个所谓“手机微课(程)”的提法,主要是以李玉平、雷斌等人在深圳等地先行进行试验和推广,并很快辐射到了全国各地。严格地讲,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微课类型,其主要方式是以手机拍摄为主,再用简易的手机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必要的后期处理,并用手机进行在线发布,通过二维码技术等,形成在线资源库。

简易的微课开发路径、智能手机的推广、便捷的编辑软件,以及李玉平、雷斌等人卓越的工作,让手机微课程大获成功,为教师开发微课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4.微课的功能与定位
微课可以做什么用?以萨尔曼·可汗的微课在美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他是将微课当做了教师教学的替代系统。以其开发的微课来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系统性很强,往往覆盖了某一个课程的完整内容。例如,你可以通过他全系列的80多节微课,全面系统学习统计学。在美国,这种成系列的微课存在有其特殊的生存土壤:美国的中小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为充裕,所有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后完成这一系列的前置或替代性在线学习。
在我国,由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这事实上压缩了学习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降低了其系统学习微课的可能性,也难以实现通过微课进行课程翻转设计的要求。并且,从当前我国微课发展的实际结果来看,我国现阶段还很少出现针对学生的成体系的微课程。
因此,基于当前我国的实际,本人主张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微课定位为一种在线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习学习的补充资源和学习支撑,而不是成为教师教学的替代内容。作为资源意义上的微课,要作为教学的翻转设计的支撑,主要聚焦服务于课堂教学,其翻转的场景也以“课内翻转”为主。
当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未来教师教与学的方式、学习的课业负担的变化等都可能有所不同,微课的功能和定位可能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所帮助,敬请转发,点赞,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