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审计的重要性(如何正确理解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判断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核算也有着重要性的要求。由此难免让人疑惑:财务报告审计中所指的“重要性”与会计核算所遵循的“重要性原则”中的“重要性”有
为何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要用到重要性概念呢?编制财务信息时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使得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概念成为必然。
在美国,为了保障财务报表所披露信息的公允性,企业被要求按GAAP编制财务信息,其中就有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所谓重要性原则,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信息时通过专业判断来确定是否存在重要的错报、漏报情况。如果不存在,就说明所编制的信息符合公允性的要求;否则就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错报、漏报,使其变得不重要,从而达到公允披露财务信息的要求。
虽然财务信息的公允性已经有了GAAP作保障,但因为公司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以及日益复杂的商务环境,再加上会计人员自身道德风险的不可避免性,使得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由公司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已成为一种制度安排。那么公司外部审计人员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后应如何进行判断并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呢?

很显然,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信息时已经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如何披露作过判断,但是审计人员所审计的财务信息中还是有可能包含错报、漏报,只是其并未达到会计人员所认为的重要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在审计该信息时,当然也应该进行自己的专业判断——首先估计重要性水平,即允许信息存在错报、漏报的限度;然后再根据审计过程中收集的证据来判断实际的错报、漏报是否超出了估计范围,并依此决定后续审计行为
从以上描述不难看出,一方面,审计时之所以要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判断,与会计中的重要性原则的要求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审计时所进行的重要性水平判断与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信息时所进行的重要性判断实质上是一回事。
实施财务报表审计程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可依据自己的判断来确定一个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的错报、漏报程度,这一可容忍的错报、漏报程度就相当于一个可容忍误差。现代审计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可容忍误差越大,审计时抽取样本的数量就可以较少;反之,就需要较多的抽样数量。
文摘要节选自来源于-竞为优服14年企业资质认证服务商-
https://www.jwyf.com.cn/qa-encyclopedia/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