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颗粒是退烧药吗(浙江日新增感染破100万:抗疫优等生为何突然“不及格”)
浙江单日新增阳性人员数量突破100万!
数字触目惊心。
根据中国蓝新闻记者,从浙江第124场疫情发布会获悉,目前,浙江单日新增感染者已突破100万。如果算上没有参加检测的无症状感染者,实际数目要大得多!

在我印象中,浙江一直是抗疫的优等生。全面放开之前,浙江的单日新增感染者,经常是个位数。
看到个位数,心中满满的都是安全感和自豪感。
全面放开之后,为何从优等生突然变成了“不及格”?
01 不少人对“专家说法”存在误解
放开后,我从身边人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就像得个流行感冒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会被传染。”
由于这样的认知,带来至少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新冠病毒”已经没什么大不了。
于是,就有人觉得,反正大家都要“阳”,早晚都要“阳”,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干脆,躺平!
这几天,我经常看到一些盲目自信的人,不戴口罩,嬉皮笑脸游走于大街小巷。
真不知有啥好乐呵的?
殊不知,有没有防范意识,做不做个人防护,完全是两回事!
因为,每个人的抵抗力和身体基础体质真的不一样。
感染同等数量的病毒,对有的人可以忽略不计;而对另外一个人,则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些日子,曾经做过足球教练,37岁的中甲球员王若吉感染新冠去世。中青年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概率很低,但不等于完全没有。
麻痹大意只会使问题更严重!
第二个误解,“新冠病毒”演变为目前的“奥密克戎病毒”,致死率很低,所以与我无关。
持有这种想法,无异于害人害己。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只要存有侥幸心理,就有可能增加病毒传染的风险。如果你身强体壮,觉得自己没事,但因为你的麻痹大意把病毒带回家,传染给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或者孩子。
请问,这些老人和孩子被感染后,怎么办?造成损失,你能独善其身吗?

根据光明网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对结婚48年的老夫妻,双双感染新冠病毒。
美国人有钱,你是不是觉得应该没事?
遗憾的是,最终两人握着彼此的手,在4分钟内相继去世。
他们的儿子谢恩在社交网络发文说:“我们被骗了。我父母的生命被新冠病毒夺走,然而不少人还把新冠疫情当成一个玩笑,甚至是一个骗局。我的父母都非常重视这次疫情,但他们还是从(不重视的人那)感染了病毒,并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病毒面前,任何人觉得“与我无关”,都将是极其错误的想法,很可能带来个人不能承受的伤害。
对群体来说轻如鸿毛的自然灾害,落到个人头上都极有可能是重如泰山的灭顶之灾!
02 部分医疗资源存在市场“滞后”
大家最明显的一个感觉,是退烧药“布洛芬”一盒难求!
药店门口排长队,寒风中受冻一小时,也未必能等到想买的药物。
为何会这样?
很多人觉得,既然全面放开,不应该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错!
很多准备,不是人为可以准备的。
就拿“布洛芬”药物供应来说,造成“供不应求”,至少有2个原因:
第一,真正生产“布洛芬”的药企不多。
也许,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中国那么大,地大物博,生产一款药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你想得太简单了!
根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可知,国产企业中,拿到布洛芬的注册批文数量达到558个。
药物品种涵盖了布洛芬片、布洛芬软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布洛芬颗粒等众多剂型,
涉及到的企业,包括了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等。
很多吗?
一点都不多!
为啥?
因为真正在生产药物的却少之又少。原因就在于,新冠疫情出现之前,其他疾病引发的发热症状并没有那么多,市场需求相应比较有限。
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药企和厂家会拼命生产吗?
当然不会。
多了卖不出去,就变成存货,那是要赔钱的!
因此,最近疫情爆发,对“布洛芬”的需求,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药企已经来不及在短时间内满足大家的庞大需求。
第二,市面上药物存货量不均衡。
目前来看,一二线城市的人口更为集中,大家囤药的意识也比较明显。相对而言,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人口较少,囤药习惯不明显。
因此,像“布洛芬”、消毒酒精、口罩等,出现了“旱涝不一”的现象。旱的地方旱死,涝的地方涝死。
有时候,在大城市买不到的药,你跑到小县城反而能买到。

03 感染者人数每日都有新增,但统计数据并非每日汇总
12月初,全面放开。之后,其实每日都有新增感染者,只不过数据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也就是说,你不知道而已。
12月25日,浙江第124场疫情发布会召开,数据公布,感染者突破100万,这个数字是一段时间积累的结果。
因此,综合以上三点来看,浙江从防疫优等生突然成了“防疫差生”,并非偶然。
而且,在全面放开的情况下,并非浙江是“差生”。全国可能都一样。
怎么办呢?
放开是趋势,是为了恢复生产生活,是为了社会走上正轨。
但是,我们个人,必须纠正错误想法,做好个人防护。
以下这几点,你一定做得到:
(1)重新认识病毒的危害,提高警惕
(2)勤洗手、常通风
(3)正确配戴口罩
(4)减少不必要的聚集
(5)合理饮食,保证营养
(6)科学锻炼,增强免疫力
(7)避免熬夜,充足睡眠
(8)心态平和,保持愉悦
走出疫情的寒冬,需要每个人认真对待,切实做好防护。
改变认知,才能改变行为!
战胜疫情,从“我”做起。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