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许紫莹 通讯员 方序 朱俊俊
近日,一位65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张大伯(化名)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肾脏内科主任马坤岭的门诊,称自己肚子涨得厉害,尿量却逐渐减少,症状持续了三个月,实在难受。
这段时间,张大伯在老家的乡镇、地市、省会医院辗转治疗,效果不佳,直到最后一滴小便也拉不出了。病人和家属没办法,只好转来浙大二院治疗。
有急性肾衰竭的症状,检查却找不出病因
马坤岭给张大伯检查后,发现血肌酐爆表,高达1718(正常参考值<132),了解病情后,初步诊断为急性肾衰竭。
马坤岭仔细翻阅张大伯在外院的病历,发现凡涉及到急性肾衰竭的病因,该检查的基本都查过了,没有发现问题,张大伯在浙大二院的急诊血常规和泌尿系B超检查也是正常的。
有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却没有明确病因?这太奇怪了!马坤岭决定给张大伯进行肾穿刺检查。
由于张大伯血肌酐很高,肾穿刺有一定的风险。在充分了解病情后,马坤岭决定先给予每日透析,直到血肌酐降到200左右,才把肾穿刺活检做了。结果显示,张大伯肾小管呈现中-重度病理改变,小管上皮细胞有空泡变性,脱落、坏死,有肾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
肾活检病理图(光镜及电镜)
在家服用退烧药,结果引起肾衰竭
很明显,张大伯这是由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的急性肾衰竭,而且极有可能跟药物有关。
马坤岭反复向张大伯追问病史,有了意外发现——三个月前,张大伯曾因感冒在家自行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别称泰诺林)。服用1周后,张大伯就出现了纳差、腹胀症状,当时他并未在意,只是以为吃错了什么东西。后来病情逐渐加重,并出现胸闷、气促、少尿症状,张大伯才到当地医院就诊治疗。
马坤岭弄清楚张大伯肾脏病理损伤情况后,因肾小球问题不大,他判断张大伯的肾脏可能还有救。在维持血液透析的基础上,肾脏内科团队给予张大伯糖皮质激素治疗。
住院一段时间后,张大伯的尿量终于增加了,并很快出现多尿期,脱离了血液透析治疗。两个月后,张大伯到马坤岭门诊复查,发现血肌酐已降到100左右,其他指标也都基本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没想到肾脏在遭受极度的打击之后还能恢复正常,尽管大伯的就诊过程很艰辛曲折,但结局是美好的,大伯也是幸运的。” 马坤岭欣慰地说。
视觉中国供图
缺乏专业医生指导时,务请谨慎用药
马坤岭透露,在他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碰到过很多类似的病例,譬如服用保肝的保健品后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恰当服用中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药物发生急性肾衰竭等。“诸如此类,可以说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药物大多都要经过肾脏代谢,而且到达肾小管后药物浓度会进一步蓄积,不少药物具有一定的肾毒性,可能诱发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马坤岭提醒大家,一定要按医嘱服用药物,尤其是对中药或煎制的中草药、偏方等,在缺乏专业医生指导时,务请谨慎用药。
如何自我评估肾功能:
1.尿量的变化:健康人每日的尿量一般在1000ml-2500ml之间,因饮水量变化而变化。如果尿量小于400ml,医学上称之为“少尿”,小于100ml则称之为“无尿”。如果是在增加饮水量以后,尿液还没有明显的增加,或仍持续少尿或无尿,这时候应当警惕急性肾衰竭的可能。
2.观察伴随症状:随着急性肾衰竭的进展,病人往往会出现一些伴随症状,譬如下肢及眼睑的浮肿、乏力、纳差、恶心、胸闷、心慌、头晕、血压升高等,出现上述变化,可能跟急性肾衰竭的快速进展有关。
3.重视体检化验结果:简单的检查很快能帮助明确肾功能,做一下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泌尿系B超这几个检查,很快就能清楚。
世界肾脏日特别义诊
2022年3月10日,第17个世界肾脏日(World Kidney Day)踏春而来。本届世界肾脏日的主题是“人人关注肾健康——吾爱吾肾、知识强肾”(Kidney Health for all—— Bridge the knowledge gap to better kidney care),搭建肾脏病知识平台,共护肾脏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
为此,浙江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将携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3月10日上午在浙大二院滨江院区重磅推出2022世界肾脏日特别义诊,届时将有近20名省内各大医院的肾脏病著名专家齐聚一堂,免费解答肾病患者的各种咨询问诊,指点迷津,服务广大患者,聚焦CKD诊疗核心话题,共话CKD全程管理,为肾脏健康贡献行业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