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是什么官(小知识:大夫)
从医多年,一直以为大夫是个很俗的称呼。称医生要雅一点。现代已经没有称呼郎中的了。那么,这些称呼都有什么来历呢?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医生”一词,其本意是“学习医学的人”,“生”指学生。此称呼起源于唐朝。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兼有医学教育职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就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批准成为合格的医学生,既“医生”。“医生”一词由此而来。后来老百姓统称从医者为医生。所以,医生是对从医者的统称。
大夫,在古时是官阶名称,指从五品官员,地位低于公和卿,但不是官职(我理解类似于军衔,大校,上尉,代表级别)。宋朝医官设大夫级别(具体级别有大夫、郎、医效、祗候等)。为表示对对从医者尊敬,取其级别高者称呼,则为“大夫”,所以,大夫是尊称。
郎中本来也是官阶名称,宋时设医官级别,如前所述,第二级既为“郎”,又称“郎中”,比大夫低一级,也是对医生的尊称。
宋朝时崇官,比如相互称呼“官人”,“官家”,跟上世纪北方称“老师”差不多,称老师并非真是老师,称官人并非真是官人。“西门大官人”只是一个商人而已。但崇官风气蔓延,对“医生”称官衔,就可以理解了。所以“大夫”,“郎中”就叫开了。
但大夫郎中还是有些区别。一般南方习惯称郎中,北方习惯称大夫。另外一个区别则是有医馆坐堂的一般称大夫,走街串巷的“游医”,多称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