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成语释义及出处
音乐成语
行云流水
行云流水是出自中国的成语之一,意思是像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行云流水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行云流水的历史故事宋朝诗人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提到,他觉得谢民师的诗文杂赋读来像飘

动的浮云、流动的水,十分流畅,无拘无束,没有一定的目的,但常常能在适当的时候书写或停笔,文字组织的条理自然,洋溢流露出各种姿态。后来“行云流水”被用来形容待人处事或文章字画飘逸自然,无拘无束。
行云流水的含义①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②形容事物流转不定,易于消逝。③形容速度快,而且动作轻巧。 行云流水的出处解析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元 刘壎《隐居通义·陈文定公诗句》:“近世文章,如 王臞轩 所作,行云流水,亦自可采。”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三侠五义》第七十七回:白玉堂道 “你我读书人,待人接物,理宜从权达变,不过随遇而安,行云流水。过犹不及,其病一也。兄台岂不失于中道乎?”
天籁之音
天籁之音:天籁之音是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例句:天籁就是天上传来的声音。“天籁”作为一个词语,有两层意思:1、指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2、指诗文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古时有“三音”的定义,古琴之音为天籁,土埙之音为地籁,昆曲之音为人籁;天籁泛指自然界的声响,风声,鸟鸣,泉涌,种种凝聚天地,日月精华的声音:后世称诗歌不饰雕琢,得自然之趣者为天籁,通俗用法为形容声音好听。
曲终奏雅
曲终奏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qǔ zhōng zòu yǎ,是指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彩。
出处《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不同凡响原指歌唱演奏十分出色。后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言谈议论不同一般,十分出色。 【出自】: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学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轻歌曼舞
轻松愉快的音乐,柔和优美的舞蹈。曼:柔和。【出自】: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似大姐这般玉质花容,清歌妙舞,在这歌妓中可是少也。”
五音六律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出自】:《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余音袅袅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曲高和寡
原意是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曲高和寡"。故事: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不仅极有文学修养,而且很有治国才略,因而深受楚襄王的赏识。朝中一些嫉贤妒能的人见宋玉年轻有为,十分忌妒,纷纷跑到楚襄王身边进谗言。楚襄王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召来宋玉,厉声呵斥:"我听人说,你近来干了许多欺下瞒上的坏事,这该当何罪呀?"宋玉是个能言善辩的聪明人,他见楚王措辞严厉,气势汹汹,就避开话题,为楚王讲起故事来。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从前,楚都郢城来了一位乐师,他精通音律,天生具有一副迷人动听的歌喉。一天,他在郢城大街上为楚人献技演唱。一开始,乐师为楚人高歌《下里》、《巴人》这两首十分通俗流行的曲子,那嘹亮的歌声、欢快的旋律引起在场楚人的共鸣,一时间应声唱和的人竞达几千,气氛热闹非凡!乐师一唱完,大家齐声喝彩叫好,请求他再演唱一二首。乐师异常兴奋,特意挑了《阳阿》、《薤露》这两首比较文雅的曲子唱给大家听,谁知,这次随他歌唱的人仅几百。其余的人因欣赏不了这种文绉绉的乐声,纷纷离开。两首歌又唱完了,乐师准备收场离去,在场的人又苦苦哀求乐师再表演一次。于是乐师就献出自己的看家绝技,为众人唱起了《阳春》、《白雪》这两首格调高雅、意境深远的曲子。不料,这次能够随他一起哼唱的不过几十人而已。乐师见此情景,大惑不解,连连摇头叹息……宋玉讲完故事,话锋一转:"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曲高和寡的缘故吗?那些庸俗之人怎能理解我宋玉的品行?"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辩解,会心地点点头,不但没有追究他,反而将他大大夸赞了一番。寓意:宋玉讲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比喻知音难得;后多比喻言论或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含有讽刺意味。他借此委婉地向楚王表达了自己想法,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险境风景好,但也因为路途的艰辛而少有人涉足。能够走到某个顶峰的人,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胸怀大志,不甘于随波逐流。另一方面,也容易由于心气过于高傲,从而少了与平凡人的接触。应当控制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仰望星空并且脚踏实地。不管是曲高和寡,还是下里巴人,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人喜欢这样,有人喜欢那样,没有必要刻意去贬低别人。生活中,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喜好,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异曲同工
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相同的效果。原意为不同的曲子有着相同的影响,同样精彩。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典故西汉时期有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以词赋见长,司马相如是汉景帝时期的人,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扬雄是汉成帝时人,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主张修政。唐朝文学家韩愈评价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弦外之音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出自《狱中与诸甥侄书》。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西晋·虞溥《江表传》: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
扣人心弦
用来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 。 多指激动人心。出处: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歌舞升平
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指粉饰太平的意思,一般用于对比。 出自柳亚子《十月十日虏后那拉万寿节纪事》。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贬义词,指粉饰太平的意思,一般用于对比。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初,天下诵而歌舞之。"汉·张衡《东京赋》:"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
长歌当哭
古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后用“长歌当哭”表示以长声悲歌代替痛哭,多指书写诗文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当(dàng)。【解释】: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出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莺歌燕舞
黄莺歌唱,燕子飞舞,形容大好春光或比喻大好形势:大地春回,~。【解释】: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出自】: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高歌猛进
意思是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出自《解放日报》。
四面楚歌
释义:楚歌,楚人的歌;借以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原文介绍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hè 第四声 附和,应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引吭高歌
【解释】: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出自】:叶圣陶《醉后》:“她们引吭高歌的时候,曳声很长,抑扬起落。”
夫唱妇随
释义:随,附和。意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借以比喻夫妻和好相处。
有板有眼
板眼是音乐中的强弱,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或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出处 明·王骥德《曲律》:"凡盖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以板眼为节制,故谓之板眼"。
金鼓齐鸣
金鼓:指金钲和战鼓。金钲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出自】:《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 鸣金收兵
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兵(或撤军)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出处:《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一鼓作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旗鼓相当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 处:《后汉书·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
偃旗息鼓
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活动;或停止做某事。出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紧锣密鼓
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出自】:刘绍棠《狼烟》四:“绿树葱茏的太子镇里,传出一阵阵紧锣密鼓的喧响。”
掩耳盗铃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对牛弹琴
比喻对不能 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出自】: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巧舌如簧
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余音绕梁
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列子·汤问》。“余音绕梁”原义是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余音:在音乐演奏之后耳边好像还有声音;梁:屋梁),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滥竽充数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金声玉振:比喻音韵响亮、和谐。2、含商咀徵: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3、云起雪飞:如云兴起,如雪飘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4、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5、幺弦孤韵:指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6、兴云致雨:比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7、清耳悦心:清耳悦心形容声音美妙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