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卿世禄制到科举制,古代4种选官制度的演变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选拔官吏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曾言:“马上可以得天下,但却不能治理天下”,一个政权诞生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就需要选拔官员、任用官员。
因此,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种又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根据历史的记载,夏商之时选官制度正式产生,而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它们分别是是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那么,这四种选官制度又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风雨雨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一、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
最早期的时候,也就是三皇五帝的时代,实施的是一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天下”的时代到来,继承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比如,黄帝禅位于嬴姓少昊,少昊禅位于黄帝的孙子颛顼,多年后颛顼帝位又到了子喾的手里......这种传位的制度也被称之为“禅让制”。不过,禅让制度并非选官制度,及至夏朝建立选官制度才算开始出现。
1.世卿世禄制度
世卿世禄制度又叫做世官制,这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出现在西周以前。当时,统治者的思想仍旧保持着“牢固的宗族血缘联系”,人的高低贵贱由此产生。
更甚至,这一种制度还受到当时“宗法封建制”的保护,从而使得国家形成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最明显的就是大家族的出现。

其实,世卿世禄制度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关系。如今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古代。
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扩大地盘、稳固天下的统治,他不得不进行大肆分封,将权力、土地、人口赐给宗亲、外戚、贵族等,以便形成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这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
不可否认,世卿世禄制度在当红四的确有着它存在的意义,王朝统治的贵族在世官制的背景下,会与王朝形成长时期的共存共荣关系,这也是周朝为何会长达800年的原因。
同时,贵族官吏虽然垄断了教育文化,但也在垄断的过程中积累了统治经验,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的确只有这部分人才能够治理天下,保障王朝的稳定、效忠天子。

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以及社会背景的变化,奴隶社会的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各大诸侯国的统一战争爆发,这种相对落后的世官制慢慢就没有了生命力。
二、秦汉时期的察举制
世卿世禄制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固了自己的统治,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富国强兵,统治者必须要改革旧有制度,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出现“军功爵制度”,战国四大公子又通过“养士”,招揽了很多有才干的人才为自己效力,出身低微的人得到了上升的渠道。
到了战国中后期,一套成熟的选任制基本被确立,比如秦国时期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便是很好的例子,但依然存在一些弊端,亦或者体系不成熟。

汉朝时期,因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国家百废待兴,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选拔官吏的制度迫在眉睫,此事,“察举制”便应时而出。
什么是察举制呢?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的方式,所以后人也称之为“选举制”。汉高祖刘邦时期,就曾下圣旨让全国郡县,推举一些有才华的人,由此“察举制”拉开了帷幕。
当然,察举制并非仅仅是“推荐”而已,它还有一定的考试,尤其是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察举有了考试的科目(吕后时期也存在,但却范围不大)。
察举制选拔官吏的流程,第一步就是通过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地方官员, 从平民或低级官吏中,按照朝廷给出的一个标准,选拔出一定的人才。

随后,经过一定的考核后,再被派遣到各个职位上任职。察举制出现的初期,西汉的国力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汉武帝执政时期,卫青、霍去病等诸多的大将,其实都是通过推荐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低微,若是生活在世官制的年代,根本就没有任何翻身的余地,这便是察举制的优越性。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这便是西汉时期的人才景象,整个西汉王朝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也成为了西域、西亚、欧洲人眼里的文明大国、强国。
通过上述的描述,我们也不难发现,察举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中央和地方官员手里,所以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很多有才华的底层百姓依然得不到重用。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更为严重,平民儒士中的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唯财、唯势,使得这些人只能投靠门阀世家,进而成为了朝廷的大患,这便是察举制的根本弊端。
三、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度
秦汉时期,察举制和先秦时期的世官制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还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之治这样的盛况。可是,这一种制度依然没能使得有才华之人得到重用,天下陷入大乱、三国逐鹿拉开帷幕。
1.混乱的三国
世家大族的势力尾大不掉,东汉朝廷对地方的管理减弱,使得东汉末年封疆大吏听调不听宣,董卓乱权、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现,东汉朝廷名存实亡。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角逐,曹操占据了北方大片土地,刘备、孙权瓜分南方、西南的地盘,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其实,这个时候察举制依然是最主要的选拔制度。

可是,地方行政长官的选拔用人权,一方面严重威胁了皇权,另一方面导致了选拔官员作弊腐败盛行,朝廷对地方的治理依然不够稳定,军阀割据难以改变。
在此情况下,曹操不断探索用人理念,但直到曹丕时期,才有新的官员选拔制度出现,而它就是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影响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几百年的时间。
2.陈群和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朝的根基已经烂透,察举制也已经名存实亡。曹操唯才是举的方法可行,那是因为他的个人手段强硬,可是曹丕属于“继承者”,他没有曹操那么高的威望。
此时,曹丕需要一个新的选拔官员的体系,既能够让他得到各大世家的支持,又能够将人士的任免权收归朝廷所有。因此,他便让当时尚书令陈群想一个办法,九品中正制就这样出现了。

何为九品中正制,大致意思就是,朝廷统一设立中正官及属吏品评人才,依据世、状、行三大标准,将人才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简单来说,就是朝廷选派的专门负责人才品评和选拔的人事官员,把人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9个等级,而后再给他们任命合适的官职。
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上述所说的世、状、行。“世”就是指这些人的家世出身、门第出身、家庭财产和地位等。“状”就是指才能表现,是对能力的考核。而“行”就是指品德品行,是对政治品德的考察。
很显然,九品中正制度的出现,使得曹丕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集权,毕竟人事任免权回到了自己的手里,也为曹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是,九品中正制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世”的标准让士族子弟有优先的官的权力。虽然曹丕的这个标准,获得了许多门阀世家的支持,但也无形中给自己留下了隐患。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当然,也不能否认九品中正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毕竟它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隋唐之后的科举制
上述咱们提到,九品中正制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化非常快,今天皇帝在你家,明天就到了我家了。
虽然九品中正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弊端也很大,“不利于”朝廷的稳固就是最大的弊端。隋文帝统一天下后,这样的弊端依然还存在,其实李渊就是世家大族出身。

为此,隋炀帝杨广便创立科举制度,希望能够任用一些寒门子弟来削弱大家族的影响力。可惜,科举制度还没兴起时,隋朝就灭亡了,他也被杀了。
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不论出身与贫贱,只要能通过考核的,一律都会进入官场为官。当时,很多寒门子弟得到了晋升,比如薛仁贵、狄仁杰等人。
从某个角度来说,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中下层人士得以进入官场,使得唐朝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黄金时代。
可惜的是,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宋朝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有时候不是为了治理国家,而是为了“分权”,避免官员权力过大,而威胁到了皇权。

以至于出现了“冗官”的现象,间接导致了科举考试的人员很多,但这一制度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士大夫综合能力一代不如一代,仅仅只是知识分子而已。
明清时期,所谓的“八股取士”,更是限制了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以至于出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直至光绪31年,科举制度才算是结束了它的生命,结束了近千年的辉煌。
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宋史》、《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