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于天是什么意思啊(春节宴会上毛主席问溥仪:大清的传国玉玺呢)
1962年的新春佳节,在中央重要领导人的春节宴会上,毛主席邀请傅仪一起共享佳肴。
在宴会上,毛主席突然问道:“大清的传国玉玺呢?”
毛主席又为何突然这么问?傅仪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下面,为您揭晓答案。

封建玉玺证虚实
两千多年前,嬴政统一六国后,自封“始皇帝”,他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三皇五帝,因此称“万岁”。
为了更好地彰显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他还命能工巧匠打造了一个传国玉玺,并规定“见此物如见皇帝”。
为了避免真假难辨,秦始皇还要求在此玉玺底下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既是为了易于分辨,也是为了保佑自己长命百岁。
但事与愿违,在传国玉玺上刻下这几个字,不仅没能让他长命百岁,反而是令他“不得善终”,最后死在了假道士炼的“长命仙丹”上。

甚至,他的后代都没能维持住这个大一统的局面,嬴政亲手打造的大秦帝国,在秦二世的时候就灰飞烟灭了,而传国玉玺也被刘邦得到。
可惜,朝代明明灭灭,传国玉玺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落入不同的人手中,继续它颠沛流离的命运。
历史上,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后唐,后唐皇帝李从珂被叛军围剿,被要求交出传国玉玺。
然而,李从珂虽大势已去但他拒不投降,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思,一把火烧了皇宫,带着传国玉玺直接从城楼上一跃而下。

就这样,传国玉玺随着李从珂的死去而了无踪迹。
接手新朝政的是后周政权,当朝统治者也在大力寻找传国玉玺,此时的传国玉玺已经变成一种精神象征。
虽然它个头不大,但它的精神价值远远高于一切,秦始皇的“见玉玺如见皇帝”影响了后世好几百年。
虽然后周统治者都在极力寻找,但始终都未能找到,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刻了一个玉玺,勉强当做皇权的象征。

也就是从北周皇帝亲自刻玉玺开始,后面的各朝统治者在上位时,都会命人刻下代表新朝代的玉玺。
不过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寻找传国玉玺的踪迹。
但元朝皇帝是个例外,他不仅不寻找传国玉玺,还要销毁所有的民间玉玺,只要号称是传国玉玺,元朝皇帝都下令将其毁掉一个不留,也许在其中有真的也说不定。
但到了清军入关,皇太极曾说他得到了传国玉玺,底下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就将它收入国库。

但经后世调查,这块传国玉玺是赝品,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不知所踪。
可是这块赝品仿制得十分高明,足以以假乱真,因此,它也得以做为国宝在国库里待了好几十年,直到末代皇帝傅仪继位它都还存在于清朝国库。
但到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兵变逼迫傅仪离开皇宫,为了保命,傅仪只得带着自己的一妻一妾离开皇宫。
由于走得太过匆忙,许多东西都未曾带上,其中就包括那块赝品玉玺。皇帝都走了,那这块仿制玉玺自然也没有什么作用了,但他毕竟还是一个皇室的象征。

在建国后,毛主席在宴会上突然问到玉玺的事情,而傅仪当时的反应是惶恐地摇摇头。
“大清玉玺可能早就被冯玉祥拿走了,当时我被他赶了出来,什么都没来得及拿,现在又过了这么多年,不知现在还有没有玉玺的存在。”
毛主席听了他的回答,爽朗大笑,和蔼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问这个的目的不是想要你的玉玺,你毕竟是大清的皇帝,换作以前我还是你的百姓呢,哪有百姓向皇帝要东西的道理?”
“主席言重了,我知道当初做了多少错事,现在能有这么好的生活都是因为您和党没有计较我的过失,我又怎能自称皇帝呢?”

毛主席只是笑笑不再说话,让警卫员把一个方形东西递了上来,竟是一枚印章!
那么,这个印章究竟是什么呢?毛主席又为何要给傅仪看这个印章呢?
众望所归才是玉玺
毛主席将玉玺放到桌上,笑着问傅仪。
“你看,这是什么?是不是跟你大清玉玺的样子挺像的,只不过一个是玉石做的,一个是铜做的,一个是上流社会做的,一个是人民百姓做的。”
“铜是人民一锤一锤打出来的,样式是人民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就连小字,都是人民镌刻的,这是新中国的成立的传国玉玺,国家的成立与人民的努力分不开关系,要我说,玉玺还是人民来刻才行啊!”

傅仪将桌上的印章拿去,细细端详了一阵才慢慢放下。
“主席,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从今往后,我会继续鞭策自己,重视思想问题,及时跟紧党的前进方向,不再犯思想和常识性错误。”
毛主席赞许地点点头。
不过,为何毛主席会突然给傅仪看新中国的“传国玉玺”呢?

是因为傅仪的身份特殊,他曾是末代皇帝,又曾受日本人的蛊惑建立起伪满洲国,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困扰。
后来因为知晓犯的错误太大,因此他无比自责,无论谁劝他都没办法走出这个牢笼。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考虑到傅仪的身份特殊,就没有让他重新回到故宫,而是给他安排了植物园管理员的工作,每天浇花排水就好。
但傅仪仍然是每天都在自责,眼看就要因心病过重住院了。

恰逢新春佳节,毛主席为了开解傅仪,特地邀请他来参加中央重要领导人的春节宴会。
以玉玺为切入点开导傅仪,让他明白旧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只有一直向前看,一直和百姓站在同一战线,才能变得更好更优秀。
傅仪到底是做了什么事情才让他如此自责呢?在清朝灭亡后,傅仪又经历了什么呢?
末代皇帝的一生
傅仪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出生于1906年的醇亲王府,他原本可以靠着俸禄和祖上的蒙恩过上富足的生活。

但这一切都被慈禧太后打破了。
慈禧太后是一位喜欢权势的上位者,她垂帘听政几十年,早就将大清看做是自己的东西,不允许任何人将它夺走,但她又是一介女流,不适合直面朝廷,所以她必须找傀儡代替她直面大臣,以此守护江山。
很不巧,傅仪就成了这位“幸运儿”,他也从此踏入了 悲苦的一生。
傅仪三岁就被慈禧太后接入清宫,因为光绪帝意外去世,傅仪一进宫就成了皇帝,父亲成为了摄政王,但大局还是由慈禧太后一手掌握。

如果一直是慈禧太后掌控朝政,那傅仪的生活也不至于太糟糕,但可惜的是,在光绪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归西了。
傅仪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了,他小小的身躯坐在宽大的龙椅上,懵懵懂懂地看着下面正在跪拜的人群,他被吓哭了,没有人哄他,所有人都只是冷眼旁观。
因此,年仅三岁的溥仪就已经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
幼时的皇宫生活没有留给傅仪多少欢乐,因为年龄小,背后没有靠山,宫女和太监都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即使他是皇帝。

在他还未经人事时,老宫女和比较变态的太监都会戏弄他,使得他的身体从小就有了问题,他的脾气阴晴不定也与这个有关。
1912年2月12日,在民国建立一个月左右后,年仅六岁的傅仪宣布退位,清朝就此灭亡,而溥仪也成为了历史上退位年纪最小的皇帝。
因他年纪尚小,当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允许傅仪继续住在紫禁城,除了没有皇帝这个称呼,其他的待遇都与原来一样。
傅仪依然可以睡在龙床上,依然可以顿顿奢靡,依然可以接受众人的跪拜。他就这样在紫禁城又待了十二年,直到冯玉祥占领皇宫后他才被迫离开。

在这十二年中,傅仪不仅接受皇室传统的封建礼教教育,还同时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康有为曾经担任过他的老师,因此傅仪从小就了解东西方的差异。
但他也仅仅是了解,并没有看清本质,在接受康有为的讲学时,还配合康有为进行复辟,当然,最后以失败告终。
书里的世界与现实根本不一样,傅仪感到十分痛苦,他开始向往宫墙外的生活,开始期待外面的日子,但宫墙哪里是能随便出入的?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行。
终于,在1924年,冯玉祥政变将傅仪赶出了皇宫,在慌乱之下傅仪只得随意收拾一些东西,就带着一妻一妾坐着马车离开了。

当傅仪从马车里探出头,看到深红的宫墙在快速地离他远去,墙角大树的树叶在颤抖,好似在跟他挥手告别。
这时傅仪才真切地感受到,他确实是要离开皇宫了,这一离开或许就是一辈子,真正要和紫禁城说再见了。
这是傅仪第一次出宫,他对外面的世界一点都不了解,所以只能去天津找熟人。
然而,傅仪被赶出皇宫的消息被守在天津的日军知晓了,他们想扶持傅仪做傀儡,同时他们也知道中国人最守老祖宗的规矩。

于是,日本人就好吃好喝的伺候傅仪一行人,连哄带骗地将他带到了伪满洲,并让溥仪帮助他们占领伪满洲。
而傅仪果然被日军的“糖衣炮弹”打败了,他同意了日本人去伪满洲担任皇帝,建立伪满洲国。
此消息一出天下哗然,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民国都建立那么久了,人人平等,哪里还有皇帝?
但许多上了年纪的百姓还是对皇帝有着特殊的情感,纷纷赞成傅仪登基。

溥仪登基后,日军就趁此机会吞并了东北三省,使中国失去大面积的国土和资源,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东北的百姓们也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傅仪对此还毫不知情,也许他不是不知情,只是不在意罢了。
说到底,傅仪也是皇帝,是曾经的最高的统治者,又怎会在乎平民百姓的生活呢?
1945年,日本战败,在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傅仪的皇帝梦随着日本战败而破灭。因为没有及时逃跑,他被抓到了苏联改造,在苏联伯力监狱待了好几年。

虽说是改造,但也只是名义上的,傅仪的生活没有变差,依然受到了苏联军队的尊敬和厚待,在监狱的生活,比起在伪满洲国也差不到哪去。
就这样,傅仪在苏联待到1950年才被遣送回国。
在此之前,他还担心回国后会受到批判而失去性命,所以他请求苏联官方让他继续留在这里,但此时中国态度比较强硬,官方只得拒绝傅仪的要求,强行将他送回中国。
他本以为回到中国将必死无疑,但没想到,共产党并没有取他性命,而只是将他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了为期九年的思想改造。

最后,经过共产党的循循善诱,傅仪才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有多严重,因此他对思想改造也开始积极配合。
就这样,一直到1959年,傅仪成为了首批特赦犯,从此摆脱了罪人的身份。
周总理还为他安排了植物园的工作,平时只需浇浇水种种花。
后来,因为傅仪的身份实在特殊,他又被安排到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委员。

1960年春节,毛主席还邀请他共进家宴。
毛主席有着博大的胸怀,在了解傅仪的心病之后,先是与他聊了家常,待气氛放松下来,毛主席才开始引入玉玺,开导傅仪的心结。
让他知道新时代已经来临,不要再因为过去的事情劳心劳力,最后拿出新中国的传国玉玺,向他说明人民的重要性,指引他思想的正确性。
从玉玺到宴会到人生,傅仪的一辈子就这样被概括结束,也许傅仪确实做了许多错事,但是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不在意了,那我们也就不必如此耿耿于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