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是哪个朝代的(隋朝回光返照)
王世充,祖先是西域胡人,后来搬到了山西生活。他爷死得早,奶奶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但不知道怎么着,他奶奶和隔壁老王勾搭上了,于是就被纳为了小妾。王世充他爹,便过继到了王家,改姓为了王。

所以,王世充长的很有一股胡人特色,头发卷,声音大,皮肤糙。不过他的内心里却一点也不像胡人,喜欢读书,尤其是兵法,还能言善辩。
长大后,竟然无师自通学会了眯着眼算卦,简直就是中西合璧,喝着红酒啃油条的复合型人才。
靠着这一身本领,以及养爷(老王)的恩荫,在隋炀帝初年,他就做到了江都的郡丞,大概是副省长。
公元613年,杨广二征高句丽时,杨玄感在北方阴了杨广,刘元进、朱燮(xiè)、管崇三个刁民也在江南表达了反对意见。
大隋的军队只顾着在北方和杨玄感对砍,没有人力和时间去管南方,所以,他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10几万人。
虽然10几万人看起来不少,但在隋末那个乱世,也不怎么显眼,最多也就是当地父母官带着一群保安镇压一下就完事了。
但是,这三个人却有点找死。还没有打下什么地皮,就组建了一个临时领导班子:刘元进为天子,那俩人为左右仆射。
这一下性质就不一样了,另立中央,放在哪个朝代也得使劲削。
于是,杨玄感叛乱刚刚平定,杨广便派出了两员猛将:吐万绪、鱼俱罗前去给这三个刁民上几节军事理论课。光看这名字就知道,这两位猛将不是汉人,武力值不一般。
事实的确如此,俩人都是胡人,都属于身高八尺、膂力过人、声气洪亮那种类型,和王世充有点像。
但与王世充不同的是,他们都是老将,都在打突厥、灭南陈、平杨谅的战争中刷过一轮又一轮的经验值。
所以,这次平叛前期进行的异常顺利,吐万绪、鱼俱罗什么计策都没使,带着隋军就过去砍人了。
连续砍了两个多月,想怎么砍就怎么砍,砍累了歇一歇再砍,一直把刘元进这群人砍到了几乎灭种的地步——管崇被杀,刘元进和朱燮被从浙江砍到了建安(今福建建瓯)。1000多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刁民们的尸体。
但是,就在这最后的此刻,又出现了幺蛾子。
史书上说,鱼俱罗见天下大乱,害怕和长安、洛阳的儿子们以后不能相见,便派人偷偷的把儿子们接到了江南。结果这事被人告发,杨广怀疑鱼俱罗要造反。
杨广派人调查后,证实鱼俱罗单纯的像朵白莲花,压根就没有想造反的念头,就是单纯的想见见儿子,但是杨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坚持把鱼俱罗给斩了。
不过我觉得这事有点猫腻。因为,大臣在外作战,家人作为人质留在京城,是所有朝代的所有统治者的普遍做法,并没有半点不妥。
相反,你鱼俱罗偷偷把儿子接到身边,是要干吗?参考杨玄感叛乱时,偷偷让弟弟从辽东撤回的案例,杨广不怀疑才怪。
其次,公元613年,天下虽然较乱,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道路完全阻隔,父子不能相见的地步。你一个在外领兵的将领,现在把儿子叫过去,想法会那么单纯?
所以,这件事上,杨广大概率没有做错。鱼俱罗要么是真的老年昏聩,自找死路;要么就是他真想造反,但是事情败露,导致被杀。此刻无论谁是皇帝,都会杀了他。
总之,鱼俱罗就那么不明不白的被斩了。这一下,眼看就要平息的叛乱,又乱了起来。
于是,杨广立刻催促吐万绪进军,尽快让刘元进等人从地球上消失。
吐万绪同意了,但是他手下们却不干了。连续打了两个多月,这些隋军手也砍酸了,腿也跑软了,实在是打不动了。上班还有个星期天呢,这连续加班两个月,还都是体力活,神仙也受不了啊。
吐万绪无奈之下,只好依照实情上奏了杨广,希望能休整一下。但是,吐万绪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要求休整的时间有点忒长了,大概是两三个月,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战。
这一下,杨广不乐意了,而且还加深了对吐万绪的怀疑。
因为吐万绪和鱼俱罗是并肩作战的同志加兄弟,鱼俱罗“造反”的事,杨广本身就怀疑吐万绪知情不报,现在,这些义军快被灭了的时候,他却想要休整,他到底要干什么?
这个怀疑,要我说也挺正常。所以,随着怀疑的不断加深,杨广只好临阵换帅,将吐万绪叫了回去,换上了江都郡丞王世充。
在此之前,王世充没有打过一次仗,至少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打过一次仗。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不少军事奇才。有些人就是很奇怪,一辈子都有没打过一次仗,甚至连兵器都没摸过一下,但是一上战场,砍人的本领变炉火纯青。
战国的赵奢、东汉的班超、还有咱们隋初的高颎,都是拿起笔能写会画,拿起刀就能砍人自如的杰出代表。很明显,王世充也是这么一位爷。
但是刘元进却以为他只是个书生,所以,在得知王世充带了几万隋军杀向福建之后,刘元进异常兴奋,觉得报仇雪恨的时候终于到了。
不过隋军之前的生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这一次没有盲目行事,而是准备请王世充吃顿大型烧烤。
建安城西有条河叫崇阳溪,王世充可能是第一次打仗,也没派人到河对岸好好侦查一下,便带着隋军过了河。结果刘元进趁王世充正在安营扎寨,便带着人去阴了一次,打得隋军措手不及,损失了一千多人。
王世充本以为对手是土包子,啥也不懂,刘元进也是玩智商的主,第一仗就让自己吃了瘪,
首战不利,王世充只好带人后撤了五六里,准备再次安营扎寨,总结经验教训,好好和对方来个智商大对决。
但是,刘元进根本没有给王世充这个机会。当晚,刘元进便来了个大偷袭,不过这一次他没有直接砍,而是让手下每人割了一捆河边的茅草,准备学习刘备来一次火烧博望。
事情很顺利,大火很快就烧了起来,一时间遮天蔽日、江面通红,隋军大乱,哭爹声、喊娘声一波接着一波,甚至还有人直接跳河逃命去了。
一向喜欢算卦的王世充这时候也慌了,骑着马就赶紧往回蹿,一边跑一边恨不得扇自己几个巴掌,第一次打仗竟然出门没看黄历、也没算卦。
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眼看隋军们就要化成一团团碳化物了,风向竟然突然之间就变了。原本烧向隋军的大火,竟然在一瞬间转向了刘军。
这下轮到刚刚还在隔岸观火的刘军撒丫子跑了,事实证明,在运气面前,实力就是渣渣啊。
死里逃生的隋军们先是愣了一下,还以为脑子被烧晕的出现了幻觉。但是,刚刚还在狂逃的王世充率先反应了过来。只见他急忙勒紧马缰、调转马头,挥舞着手中的长枪,高喊天助我也,便向刘军冲了过去。
其他士兵们看见主帅在往回冲,这才反应过来,于是调头的调头,上岸的上岸,跟着掩杀了过去,结果自然是刘军大败亏输。
经过此战之后,王世充认真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原来打仗还是得玩智商。
之后他迅速的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将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再也没有输过一次。每次取胜后,他还全部把功劳归于部下,所得的财物,也全部分给士兵,自己分文不取。
所以,隋军士气越打越旺。平叛,成了隋军对义军单方面的大屠杀。
几个月后,刘元进与管崇全部被杀,其部下三万多人全部投降。不过,他们的结局很惨——竟然被王世充给全部被活埋了。我们之前一直强调杀降不祥,也许王世充以后的悲惨命运,在此时就已注定了吧。
不过,现在他还来不及想这些,因为此战过后,他名声大振,这种又狠又专的人才,引起了杨广的极度重视。
公元615年,杨广被突厥围困在了雁门,危机时刻,把诏书绑在木头上,放在河里,向各郡发出了勤王令。

王世充远在几千公里以外的江南,按说这事和他八竿子、十六竿子也打不着。但是,他硬是在里面插了一杠。
听说皇帝被围后,他第一时间亲自带领江都的全部兵马,日夜兼程,一路北上要去勤王。
谁都知道等他赶过去了,估计杨广的骨头渣子都不剩了。但是,能不能救是能力问题,要不要救是态度问题,王世充很明白这一点。
所以,在行军途中,王世充便演了一出大戏。他还脸也不洗,牙也不刷,衣服也不换(昼夜不解甲胄),天天痛哭流涕,鼻子一把、泪一把的乱甩,比死了亲爹还难受。
表演的效果很明显,隋炀帝解围之后,听说了这事大加感慨,立刻升任王世充做了江都的一把手,全权负责江南的事务。
前两篇我们讲到,张须陀在山东把义军们打的落花流水,其中王薄、孟让、卢明月被痛扁之后,都逃到了江淮地区。杨义臣在河北灭了格谦之后,格谦的余党一部分也窜到了江淮地区。
这一下,又该轮到王世充表演了。
王薄和孟让一起往南跑,一路跑,一路抢,一直抢到了王世充的地盘,江苏淮安的盱眙(xū yí),队伍竟然又发展到了10几万人。

盱眙距离江都(扬州)不过100公里。王世充急忙带了两万多人前去平叛,准备御敌于省门之外,这一次他又玩起了智商——骄兵之计。
隋末的将领们好像都喜欢用这一招,而且这些农民军也都是一群记吃不记挨的货色,经常连续性的上这种当,这次也没有例外。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是最张扬的那一个,高手对决往往是不同声色,以待时机,然后一击毙命。
王世充带军出了江都,遇到孟让、王薄之后只是象征性的打了两下,便令全军龟缩到了都梁山(不是山东那个梁山),坚守不出。为了诱骗义军上当,他还专门挑了些老弱病残,放在大军的前面让王薄、孟让观摩人体艺术。
在山东被张须陀摩擦了无数次的孟让,见到王世充这股怂样,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大气,大笑着对周围人说:“王世充是个文官,很明显不会打仗嘛!我要活捉了他,然后一鼓作气攻下江都!”
于是,他便开始派人猛攻都梁山,不过,连续打了几天都没有打下来。这时候,孟让的智商终于又上线了,他开始觉得这里面有猫腻,难道又是骄兵之计?
如果孟让能够坚持这个判断,后也就没有王世充什么事了。但是,就在孟让怀疑人生的时候,王世充又把他的智商给拉了下来。
原来,王世充也意识到了防守的有点狠,估计会引起孟让的怀疑。于是,他又加两场戏。
当孟军撤退之后,王世充便亲自率了一群老弱病残到孟让帐前挑衅,要求决斗。孟让二话不说拿起刀就和王世充对砍,结果可想而知,连续几次,王世充都是“大败而逃”。
这一下孟让、王薄彻底的相信了王世充就是个怂包了。于是,有一天,孟军中的粮官向俩人报告,周围百姓跑光了,再也抢不到粮食了。
俩人一合计,既然这里抢不到,那就换个地方抢吧。至于王世充?那个怂包?留下了小部分人就可以对付了。
于是,他俩便招呼一声,便率领大军继续南下,抢粮、抢钱、抢女人去了。
王世充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隐忍的已经太久了。看着孟让、王薄离去的背影,他终于撕下了面具,露出隐藏已久的獠牙。那分明是一只猛虎,而不是被人肆意欺负的小猫。
王世充对着全体将士发表了一通激情澎湃的演讲,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字:杀!
于是,隋军如一只只饿虎,怼着没走多远的孟军屁股就是一顿猛踹。
战争毫无悬念,隋军斩杀孟军几万,俘虏十几万,孟让仅仅带了十几个亲信,仓皇而逃,再也不敢待在江淮,又一路北上,窜到了河南,投降瓦岗寨去了。后来他又在洛阳碰见了王世充,真是冤家路窄啊,瓦岗寨被灭之后,其人不知所踪。
王薄则不知道跑到哪个嘎达躲了起来。等到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之后,他突然又冒了出来,投降了宇文化及,后来又投降了窦建德,后来又投降了唐朝,不过,刚投降不久,就被仇人杀了。
他俩虽然以后都死了,但是和另一位从山东逃过来的卢明月比起来,命运还挺好的。
卢明月在山东被张须陀暴揍之后,往南跑到了南阳,很快也拉起了一支40万人的队伍,自称“无上王”。
但是,这个“无上王”应该改为“无头王”,因为称王没几天,王世充竟然从江苏跑河南来揍他来了。具体经过,史书没怎么记载,总之,最后卢明月连尸体都找不到了。
在灭了卢明月之后,王世充又顺带消灭了格谦逃过来的余部,这个过程,史书上也是一笔带过。
自此,江淮一带从北方来的义军,基本被消灭干净了。
不过,还有两股本土势力活跃在江淮地区,一股是杜伏威,一股是李子通,但是他俩在另一位猛将陈棱(就是那个灭了琉球国的陈棱)的压制下,此时也难有作为。所以,他俩的事,我们后面再详细讲。
大隋帝国的西北方向,杨广也派了两位猛将前去镇压。陕西是未来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屈突通,这人读者们估计比较眼熟,因为,杨广刚登基,杨谅叛乱时,他就出现过一次。山西则派的是杨广的老表李渊。
屈突通这边,虽然没有平定陕西,但是和刁民们打得是难舍难分,基本不分胜负。李渊那边则很快把刁民们消灭了个干净,至于是怎么消灭的,我们也等到后面再讲。

所以,公元615年底到616年初,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风雨飘摇的大隋王朝,在经历了几年的战火之后,竟然奇迹般的燃起了浴火重生的希望。
河北比较稳定、山东比较稳定、山西比较稳定、四川比较稳定、江淮基本稳定、只有陕西有点乱,河南比较乱而已。
当年,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北上平定关中,然后再往东打,统一了天下。
刘秀从河北发家,一路向西,打下洛阳和西安,再挥兵南下,统一了天下。
曹操以河南为根据地,打下山东与河北,又平定关中,统一了中国北方。

后赵的石勒以河北为根据地,再一路向西打下洛阳、西安,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前秦的苻坚以关中为根据地,一路向东,最后统一了中国北方。
与这些人相比,此时杨广的基本盘简单好到了爆棚。
全国不仅实现了大部分地区稳定,手下还有如云名将:杨义臣、苏定方、张须陀、秦叔宝、李靖、罗士信、王世充、陈棱、屈突通、李渊、来护儿、宇文述等等。
而且,从后面的情况看,这些人还都听从杨广的命令,甚至大部分人还都忠心耿耿。李渊虽有反心,但在此时还没有造反的资本,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杨广此时也能轻易的灭了李渊的肉体。
所以,如果此刻杨广能够放下他哈士奇般的折腾劲幡然悔悟,学习他的榜样汉武帝,下个罪已诏,安定人心。再把死去的那一两千万人的土地拿出来,重新丈量一下,分给愿意被招安的百姓。
他自己则老老实实待在长安,不再折腾。先把关中地区的刁民按下去,再率大军围剿瓦岗军,把北方捋顺了,再收拾南方的刁民。
大隋王朝还真的很有可能再兴旺个一二百年,杨广未尝不会像汉武帝那样,被千古传诵。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杨广哈士奇般的本性又露了出来,接下来他又使劲的折腾了一把,不仅让这一年的所有努力全部前功尽弃,还为自己挖了一个坟墓,订了一口棺材,并紧紧的钉上了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