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区别(论网民的自我修养)

最近对于网络生活思考得比较多。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关于网络环境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想接着聊一聊怎样做一个好网民。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我理解的“网民”可能比大家理解的要狭窄一些。
当我们把自己的美食、景点打卡的照片发在朋友圈的时候,我们不是网民。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网络上观看别人的私人生活,或呈现自己的私人生活时,我们不是网民。
我的“网民”指的是在网上参与讨论社会公共生活、公共事件的人。
为什么要把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作一区别呢?
在私人生活中,人是有充分的自由的,除了法律之外,我们不需要再遵守任何额外的规则,任何人都无权对我们的的私人生活指手画脚。而在公共讨论中,我们就必须遵守一些规则,以确保一个基本健康的舆论环境,就像玩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一样。
总之,私人生活就像你关上门窗、拉上窗帘之后的状况。这时,你可以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说脏话,这都没问题。而当你走出家门,走上街头,置身于与他人共处的环境时,你就处在了公共舆论生活中,你必须保证基本的理性和礼仪,否则会引得众人侧目。

首先,网民最重要的素养是宽容(这个宽容不是对事件或人的宽容,而是对观点的宽容),这是我这一个月来最大的感触,也是我那篇文章(《关于网络环境的一些思考》)的主要意思。
我们都知道言论自由很珍贵,也一直都在呼唤言论自由。但是当遇到自己及其反感的观点时,我们还是忍不住想要屏蔽它们、消灭它们,甚至在理智上否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忘记了,愚蠢也是一种自由,愚蠢的人和愚蠢的观点都有其横行的自由。就算再错误,我们也无权因为它的落后和反智而让它闭嘴。否则我们就否定了自己最珍视的东西,也就成了自己最反对的势力。
我们要容忍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低俗的、互相抄袭的短视频,比如毫无逻辑可言的煽情的文字,再比如——谣言。
对,我们要容忍谣言。当然,我不是说不要和谣言作斗争。我们当然还是要“不信谣、不传谣”。
我只是想说,要区分谣言和真实信息是一件很繁琐、成本很高的事情。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我们没办法对看到的信息都一一求证。谣言应该指的是那些已经明确证伪的信息,但现实情况是:每个人对于自己获得的大部分信息,既没有精力证实,也没有精力证伪。从这一点上来看,“不信谣,不传谣”这句话的可操作性几乎为零。
在疫情爆发前,李文亮医生的微信截图怎么看怎么像谣言,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他没有撒谎。对谣言的敏感很快使我们付出了代价。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确实使我们的公共舆论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我们也不得不始终努力去澄清谣言。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谣言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必备因素,就像世界上没有绝对干净的无污染环境一样,我们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完全没有谣言的舆论世界,如果有,那才是真的可怕。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谣言,我们才能一直保持对言论的警觉和对真相的渴望。
所以我说的容忍谣言,指的是认识到谣言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反复辟谣并不是在做无意义的重复工作,公共舆论就是在这种“反复”中一点一点进步的。

第二个感触就是:审慎。作为网民,我们大部分人是接受信息的一方,即我们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参与网络生活的方式是被动地接受和阅读。作为一个阅读者,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对所看到的信息持审慎态度。
我之前有好多次被煽动的经历,看完一些文章后,心里被一股纯粹的、毫无逻辑的情绪所淹没,忘记了分析和判断,而后第二天又被另一个相反立场的文章打脸;第一天刷了微博后踌躇满志,第二天又觉得人间不值得。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像一头驴子一样,看世界的视角永远顺着缰绳的方向。惭愧之下,我痛下决心,一直有意识地警醒自己:当有一个观点或一篇文章成功地调动了我的情绪的时候,我一定要保持警惕,不管它感动了我,还是触怒了我。
首先我会简单地查证一下是不是谣言,比如追溯信息的发布方,比如上网查阅看有没有别的媒体也作了相关的报道。
其次,我会冷静地考察文章中的论证过程。有时候,我会吃惊地发现,那些情绪化的文章中,绝大部分是逻辑不通的,也就是说它的论据与结论之间不是严格的因果联系。
比如,对于最近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管理漏洞,有人提出指责。于是就有人指出“你觉得中国不好,那你为什么不移民?”这个论点乍一听让人哑口无言。但实际上这个观点的大前提是错的:它颠倒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在现代国家中,人民才是主权者,是国家的主人。作为主人,当我发现家里的菜刀不够快的时候,我会首先选择把它磨快一点呢,还是选择自己离家出走呢?
作为阅读者,让自己在这样一个全民表达的时代里保持冷静,这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我们就会成为那个自己给自己套上缰绳的驴,随便一个人都会牵着我们,前往他想让我们前往的地方。

以上是作为阅读者或转发者应该注意的东西,那么作为表达者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我个人最有切身之痛的就是:
千万不要上纲上线、不要扣帽子、不要人身攻击!
这个行为可以轻易毁掉一场很有价值的讨论,也可以轻易引起所谓的“寒蝉效应”(有识之士噤若寒蝉、以图自保)。
我们应该不断提醒自己:你要与之战斗的不是一群错误的人,而是一个又一个错误的观点。但是网上还有一些倾向,喜欢透过观点去挖掘观点背后“包藏”的“祸心”。
比如,针对网上批评政府的声音,有些声音想要维护政府,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他们的逻辑是“换做其他国家,都不可能比中国做得好,所以我们不能再指责政府了,否则他就是崇洋媚外”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上纲上线的观点。第一,中国政府和外国政府谁做得好,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难进行全方位的精确对比。就算有对比,结论肯定也不是“哪家好哪家不好”这么简单。第二,就算在各方面中国政府都技压群雄,作为一个公民,我还是有权利对某些具体的失职提出批评,因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实事求是的批评不等于不问缘由的否定。第三,“批评时政”和“崇洋媚外”,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概念。公民批评自己国家的政府,不管是出于感情上的“责之深,爱之切”,还是出于政治上的天赋权利,于情于理都没毛病。凭什么要被攻击呢?这个在逻辑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只要理据充足,我们可以支持或否定任何一个观点,但是唯一不能否定的就是:别人也有相同的权利,并且不会因言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