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多有远见?1.5万公里打下一座战备省,让中国受益至今
自16岁登基、22岁执掌大权开始,汉武帝刘彻于在位54年里,对内对外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对内,汉武帝举贤任能、改革币制、削弱诸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根基。
对外,汉武帝派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加强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又出兵抗击匈奴,巩固西汉王朝政权,同时开拓南方和西南疆域,实现民族融合。可以说,以他的贡献,即可以达到青史留名的成就。

而更令人感慨的是汉武帝的远见。早在其在位期间,汉武帝刘彻就不只局限于眼下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将眼光投向了更远的地域。其中,两征大宛的决定就是他做下的。也因此,当将士们前后奔袭1.5万公里打下大宛国之后,中原也就打下了一个战备省。
这个后来被称为“新疆”的身份,直至今日都让中国受益。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在他即位之前,汉朝已经在前面几代皇帝的发展下有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当刘彻上位成为皇帝之后,西汉的国力也处在了十分雄厚的阶段。
可以说,刘彻有一个不错的“开局”。在刘彻之前,汉朝主要对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对外则采取防御措施,更多是守好眼下一亩三分地的想法,而无意去向外扩张领土。
但刘彻上位并执掌大权之后,他却结合当下的优势果断转变了策略。野心蓬勃的他更希望能够取得此前皇帝所不能取得的成就,意在真正实现大一统。因此,在确定具备这一能力之后,他也开始征战四方,开疆拓土。

一开始,汉武帝试探着南下,先后发起了两次征讨闽越的战役。在两次都轻易取得胜利之后,他一统天下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起来。
这个时候,自汉朝初年便出现的匈奴猖獗的问题,也摆上了汉武帝的案头。
他不再只想着逼退匈奴,而更希望能够拿下整个西域以及西南地区,既永绝后患又助力西汉的发展。而这显然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其中,张骞出使西域,就是汉武帝布下的棋局中最重要的一步。

为了消灭匈奴国,汉武帝要求张骞说服迁到西域的大月氏,使其同意联手打败匈奴。按照计划,张骞有很大的可能说服与匈奴是世仇的大月氏同意合作,可惜的是,刚走到半途的时候,张骞就被匈奴发现,并遭到他们的关押。
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张骞被囚禁在了大漠黄沙里。但幸运的是,因为一些原因,他最后得以归国,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接见。
尽管没能完成汉武帝交代的任务,但张骞西域一行却未尝没有收获。他给汉武帝提供了两条信息,一条是河西走廊西部远有很多中原没有听闻过的小国,他们与匈奴的关系称不上友好,另一条信息则是中原西南方向,还有一个版图不小的、被称作是“身毒”的国家。

听到张骞提供的这两条信息之后,汉武帝深受震撼。他意识到,外面的世界要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复杂,而正是在这种混乱时局下,中原可以有更多的可以利用的机会。
比如,针对张骞提供的第一条信息,汉武帝就作出了向西征战的决定。这是因为汉武帝意识到,在征服匈奴之前,提前收服河西走廊一带的小国,一方面可以扩大中原的疆土,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对河西走廊的控制。
这样一来,中原的军队就可以通过河西走廊更快、更不引起注意地抵达西域,和匈奴作战。这很可能会极大提高中原征服匈奴的成功概率。
因此,汉武帝的眼光也彻底投向了河西走廊和西域一带。

汉宛之战
在收服河西走廊一带的小国、向匈奴所在地进发的时候,大宛国引起了中原皇帝的注意。
在西汉时期,不管是中原还是西域,都处在冷兵器作战的阶段。特别是战场来到了靠近西域一带的时候,战马的作用就得到了更大的强调,这也使得拥有足够的马匹的一方,更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主动权。
因此,当大宛国盛产好马,尤其是汗血马的消息传出后,这个国家也就成为了一块受尽觊觎的“肥肉”。

汗血马与普通的马匹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在不仅体力要远远胜于后者,在战斗力方面也要领先一大步。因此,汗血马价格高昂且难得,是中原王朝一直想要得到的战备资源。
当发现大宛国盛产汗血马的时候,汉武帝也迫切地想要得到汗血马来增加军队的力量,因此他还特地花了大价钱去造出一条黄金马,向大宛国表达出了想要交换汗血马的想法。
只是,汉武帝的这种诚意却遭到了大宛国国君的误解,后者不仅没有答应换马,还斩杀了中原派出的使者,抢夺走了他们身上的财物。而这样的行为自然引起了汉武帝的怒火,汉宛之战因此爆发。

大宛国国君之所以敢于拒绝换马并斩杀中原王朝派出的使者,是因为当时西域和汉朝之间路途遥远,西汉并不具备太大的威慑力,而再加上大宛国有匈奴这一个强有力的保护伞,大宛国国君也就没把汉武帝放在眼里。
大宛国国君表露出的这一态度,使汉武帝感觉到了担忧,因此,一方面为了树立大汉王朝的权威严,一方面也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隐患,汉宛之间的战争必不可免。

收服新疆
在这次对大宛国的进攻中,汉武帝刘彻派出的将军是有着不少胜绩的李广利。这也足以证明汉武帝攻下大宛国的决心。
与强大的汉王朝相比,大宛国只是西域一个很小的国家,二者不管是在人力、财力还是军事实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汉朝和西域相距甚远,在长途跋涉之后,西汉的军队被严重削弱了战力,又因粮食供给不上而难以长久作战。
这种情况下,大宛国主场作战自然占尽了优势,因此李广利第一次征伐大宛国的行动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大宛国久攻不下,李广利只能带兵回到朝中。因为无功而返,李广利的自信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自请罢兵,想要让汉武帝放弃这一决定或者是另寻武臣。
但汉武帝十分坚定要继续攻打大宛国的计划。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也为了振奋军心,他强令李广利及其率领的大军驻守在敦煌地区,等待第二次出征。
这一次,汉武帝给了他们接近一年的准备时间,等到一年过后,汉武帝下令要求他们第二次出征讨伐大宛国。而这两次征讨大宛国的路途,加起来就长达1.5万公里。

这一次,吸取了上次教训的李广利,将所有军士分成了小队,陆续做好了沿途小国的工作,在那里获得了物资的补充,也得到片刻的休息。
只是,在这期间,唯有一个轮台闭门而据,李广利只好发兵攻打。几日之后,轮台沦陷,汉朝也就得以一路直驱大宛国,打它一个措手不及。
后来,这些西域的小国家也陆续派使者来汉朝交流,汉宣帝时期还建立起了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这也使得,从这个时候开始,当时的西域一带,后来的新疆正式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小结:
1.5万公里打下一个战备省,是汉武帝刘彻做下的一个极具远见的决定。而也是从建立西域都护开始,新疆成为了中国的疆土,在后来凭借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和发达的畜牧业产业,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