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古代人们称作什么(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本文由
生活中插花原创
导语: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不过他并不是后人所吹捧神化的那样,甚至不食人间烟火,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卒年在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基本上那个时候的思想家在现在名气都还挺大,而孔子自然是位居榜首。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在他年轻时还做过仓库管理员和放牧牛羊的小官--相当于弼马温,虽然如此,他却没有放弃过学习,在十五岁就“至于学”,三十岁以后就开始收徒讲学,这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学术的下移。

可见知识改变命运,有时候不要抱着怀才不遇的态度去愤世嫉俗,而要想想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发光只能说明你亮度不够,还是继续修炼修炼吧。 孔子办理的学府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带着弟子满世界四处旅游,谁来拜他为师,他就将那人收下,用他的话说是“有教无类”,正是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拜师,向他讨教学术,当然也要收学费的,孔子也要吃饭啊,不过只要给点腊肉就可以了,他也不贪。

哪像现在的一些老师,补课费都达到每小时两三百了,这是做老师呢,还是做商人啊。孔子带着弟子四处旅游,除了游山玩水之外,他还有个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奔波,游说各个国家的君王。 他对周礼非常感兴趣,一生都致力于学习周礼,并希望人们也按照周礼行事。他认为周礼是正统的,可以指导人们的思想,让天下太平,更让人们安居乐业。在面对卿大夫逾越周礼的时候,他大怒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将周礼视为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周礼都可以摒弃,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其实孔子对周礼还是太过执著了,在周室衰微,诸侯壮大的时代,周礼已经名存实亡,连天子都不能震慑群侯,还有什么礼法可言。有了实力,才能讲理,这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没有过强的军事实力,其他的都是空谈,就连那些霸主们,也是在强劲军队的基础上才能号令各国诸侯。所以,孔子吃闭门羹也自然不可避免。即使现在依然是这样,自古至今就没有变化过,实力才是硬道理,拳头里才能出权力啊! 在齐景公时期,孔子曾游说过他,希望制定繁琐的礼节来归束人们,齐景公开始还想重用孔子,但是却被晏子劝下来。

以晏子的角度来看,孔子这人完全就是礼教的化身,繁琐的周礼已经成为过去,当时已是个求贤若渴,发展国力的时代,用这些繁琐的礼节来归束人们,肯定不会见效,反而会让人生出厌恶之感。晏子是个能人,对于治国,孔子绝对不如晏子,晏子这个间谍加外交家,当的是多么出色,而且做管家也合格,孔子的很多话只能是说,要真做起来,想必不会对国家有多大帮助。 孔子更多的时候是在鲁国,他在这里讲学,弟子最多时达到三千多人,规模也不算小了。

他晚年的时候编著修订《春秋》《易经》等书籍,其思想也多多少少流露在其中,在孔子73岁时,由于疾病等原因,与世长辞。 孔子的思想 孔子一生光说而不写,确实是有老师的风格,但其言行还是被记录下来,被后人编著成《孔子》一书,其思想多是在此书中体现的。可见他也不想炫耀自己多么多么厉害,但他的弟子认为老师的话很有道理,应该记载下来,这还不算完,还要编排成书籍,给后世的人看。他主张人们要守仁义礼节,虽然他的这些思想不被君王们所看重,在那个天天打仗的年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不过他的这些思想对个人十分有帮助。

儒家学派的思想在后期已经变质,不少人更是打着孔子的名号对他的思想断章取义,孔子的本意并非是让人们顽固不化,比如当他的弟子问道:“以德报怨,可乎?”而他却简单的答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这就是他的原话,他认为不能以德报怨,如果这样,又用什么来报答人家的恩德呢?所以就要以直报怨,打仗要用板砖,不然很吃亏的,开个玩笑,不过说真是,后世却经常说要以德报怨,还说是孔圣人说过的,真是可笑,不知孔子看到了这样的说辞,会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

本文由生活中插花原创,欢迎点赞评论,带你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