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 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我们知道,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叫“轴心时代”。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标志。
比方说,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有孔子、老子等等。

在我看来,孟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句话,就戳破了成年人的伪装。
我们常说,这个时代选择实在是太多了。有人追逐物欲,有人宣扬个性,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在网络上展现自己的人生。
面对是非、善恶、仁义和利益,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取舍,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在世界的多元文化里,我们又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儒家的修身,简单来说就自己如何做好“仁,义,礼,智,信”然后推己及人,使社会和谐。在孟子那里,有这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 “气”,也叫“浩然之气”。在孟子性善论的角度来说,这些美好的品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就有。所以对我们现代人如何修身来说,更急切的也是应该先认识自己的本性。
正如易中天在讲解孟子时调侃地说:孟子比孔子强硬。我的感觉是:孟子很男人,孔子很长者。

说到孟子,相信很多人立即想到“孟母三迁”。是的,这个伟大的中华母亲就是孟子的母亲。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他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但到了孟子出生时,家道早已败落,甚至连有关他父亲身世的资料都很难查到。赵岐在《孟子题词》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很像当年的孔子,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且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 ,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又在外游历几年后,已经七十多岁的孟子觉得时日不多,便回到邹国,在家乡聚徒讲学,并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整理了《诗》、《书》等儒家经典,发展传播儒家的学说。
孟子一生的思想与著述,被编为《孟子》七篇,成为儒家的经典。后世的人就把他称为“亚圣”,意思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圣人”。
《孟子》被列为“四书”,是因为人们能从孟子身上学到“浩然正气”,学会如何从“鱼”与“熊掌”之间做出选择,从而确立、稳定自己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我们每分钟都在书写历史.《孟子·告子下》里有这么一段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认为,若空有学识,而不经受磨难与挫折,经历常人未有之变化,则无法承担起天下之任,成为不世之才,抑或圣贤人物。因为愈走向成功之路,越要承受常人不知之苦。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成就一番事业之前,必须要通过种种的考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史一次一次的刁难,其实都是在试探我们具不具备成功的潜质:谦虚、隐忍、正直、气度、柔韧……成功的各项要素,缺一不可。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使命感,随时准备肩负起天下的兴亡。要知道我们每分钟都在书写历史,明天的历史正是由今天的决定造就的。只有有责任感的人才能获得考验的机会,完成自己的宏伟志愿。
上天交给你多大的使命和责任,先要给你一个多大的考验。
当你经历并且通过了这个考验的时候,才有一份感天动地的使命和责任交给你,否则你担不起来。
不是你选择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了你。一旦当你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魄力和决心。既要有道德担当,也要有终极关怀。当你明白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就是历史的时候,个人的荣辱安危又算得了什么呢?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被摊派到各自头上的命运。
危中有机,危机就是转机。“危机”这个词,本来就可以解释为危险加机遇,可见机遇和挑战是永远并存的。
人生是一场修行,人生有很多障碍,正是在克服一个个困难、障碍中,才彰显出人生的意义。
执着造就奇迹,坚韧铸就成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任何时候只要怀抱希望,纵然只有一线生机,再大的难题也有化解的可能。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出自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轲的《孟子·离娄上》。患:忧患;好:喜欢;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的忧患就在于喜欢事事做别人的老师。
孟子的本意无疑是劝诫世人要平等待人,不要自以为是,自我炫耀,动不动就摆出老师的架势,居高临下,像训斥自己弟子一样训斥别人。显然,孟子这里的“师”,是指一种置自身于他人之上的姿态,而绝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称谓。
孟子被尊为亚圣,学生众多,是一位卓越的老师,但他却提醒自己“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他指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教学是艺术,必须因材施教,必须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施教的对象和情境不同,教学方法也要随时随地地加以调整,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顺着自己的性向,或研习道术,或发展技艺,而各得其所,各有所成。

笔者理解如下:
第一教:如时雨化之。这是一种美好、诗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者,以自己鲜明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面对学生的需求,能适时适度给予需要的“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受教者便茁壮成长,乃至葱茏繁茂。
现在小孩子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就知道为了要考试。再加上父母喜欢跟孩子说:“你考得好就给你买奖品。”所以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被动的状态。人的本性是有求知欲的,但如果不认识自己的本性,主动去学习求知,那么就没有内在强大的动力。
人原本天性就有求知欲,可以主动学习的孩子,硬是被很多父母的“考得好有奖励”弄成被动学习了。这也是人的本性被外在事物所遮蔽的表现。

第二教:立德为本,成全学生的德行。
儒学基本可概括为“人学”,也就是做人的学问,做人的学问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修身,而修身的核心就是修心性。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本性,或者说本性被外物遮蔽,那么他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进而又是盲目的、狂躁的。
第三教:达财教育,成就学生某方面的才能。
第四教:解惑教育,以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其思维品质,增益其智慧。
第五教:这是老师不在场而自己主动接受的“教育”。淑,通“叔”,拾取之意;艾,音“义”,通“刈”,收割。淑艾,获取之意,私淑艾,即私淑,私下以自己崇敬的人为师学习其思想自己获取知识。

孟子的“道则高矣,美矣”,就是“昭昭”的教育境界。在孟子看来,好的教育不能降低要求和标准,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如果降低标准,教育的效果就很低微。
孟子的这一思想,类似于当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最佳的知识结构是由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的。
知识的概括性越高,对学习者越有用。“知识的概括性”就是“道”之“高” 和“美”,也就是“大匠”和“神射”的标准。有了高远、宽阔的视野,才可以统摄更多的知识。这就是孟子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记得有一位西方哲学家曾说过:“西方哲学善于分析,中国哲学善于综合。西方哲学注重逻辑,中国哲学注重体验”。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
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修身都是立身处世的基础。而践行好“仁、义、礼、智、信”也就是修身的目的。而想做好这些,那么孟子的性善论将会给我们更好的启示。
孟子就是这样一个圣人,这样一个让人爱之弥坚的圣人,就算有一大本书都诉不尽他的魅力之大。
参考文献:
1.《孟子旁通》,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何伟俊,《 孟子的理想王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