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胡适究竟是怎样的人)

胡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开创性研究方法和深刻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1923年,上海《申报》五十周年纪念特刊中刊发了胡适撰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鲁迅读了后大加赞赏,他在写给胡适的信中写道,“大稿已经读讫,警辟之至,大快人心!我很希望早日印成,因为这种历史的提示,胜于许多空理论。”由此可见,鲁迅早期还是比较欣赏胡适的,后来鲁迅对胡适的态度有很大的改变。

比如鲁迅后来就说,“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可是在民族大义上,胡适却犯了“糊涂”,他竟然向蒋介石建议承认伪满洲国,进而获得日本所谓的支持。
日本大肆入侵中国时,无数热血青年奋起反抗,结果被胡适称为“知识幼稚的青年”,还认为这个年轻人“情绪太兴奋,忍耐心太薄弱,不明了事实……总疑心政府的领袖有对不住国家的地方。”在国家、民族早已重大危难时期,有人还是过着幸福的生活,胡适就是这群人之一。

有一句话曾火爆互联网,一个人所有的幸福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他没有付出,那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这些代价。当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时,胡适还在唆使大家投降,这样的文人值得尊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宣言,“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蒋介石还是有民族气节的,他也反对国家分裂,所以当年胡适提出国民政府承认“伪满洲国”时,胡适这不是直接打脸嘛。蒋介石在日记中多次评价胡适,前期多褒奖,到后期就以指责为主了。
1942年10月13日,蒋介石在日记《上星期反省录》评价胡适,“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

到了1960年10月13日,蒋介石对胡适有了进一步认识,“其人格等于野犬之狂吠”,“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这时的胡适在蒋介石眼中“毫无价值”,就是一名“文化买办!”
大师季羡林生前给胡适一句经典评价,“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举一小事称,胡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经注》,胡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乃至忘了提早退席这件事。”
参考资料:《胡适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