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假设的假设意义(在经济学中)

上世纪二十年代,标准金融学框架依赖于理性人假设构建。在这一体系构建下,市场中的投资者遵循理性人假设,也即按照全部投资者均依赖于理性因素、为获取更高收益为目的进行投资,因而总是能够最大化其预期收益。
再考虑到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则理性人能够有效处理现有信息,精确计算并衡量不同选择,在现有信息基础上获得最优解。

基于理性人假设,则形成了标准金融学框架之中的另一重要假设,即有效市场假设。
首先,基于理性人假设,则投资者将有效利用现有信息进行理性选择下的投资决策,从而利用自由市场交易活动逐步发现价格,使市场有效。

其次,在并非全部投资者均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并作出理性决策的场景中,将此类非理性决策视为随机决策,则其最终结果将相互抵消,使得价格发现机制仍然得以有效进行。
最后,及时此类非理性决策具有偏向性,从而使得是和参加个整体上偏向某一方向,则其他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仍然将进一步引导使得价格回到理性投资者决策的场景之中。

毫无疑问,标准金融学框架是构建金融学、经济学和更多理论体系的基础所在,也是更多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的基础。
但理性人假设及其基础上的有效市场假设要求全部投资者都具有实时获取并分析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数学工具作出正确选择,这对于现实情况而言是无法完成的。

即使对于最宽松的有效市场假设,则其对于理性投资者的套利活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套利活动的机会发现是具有成本的,而相应的交易成本同样将影响此类理性投资者利用相关信息的能力。
因此,这一标准金融学框架大多仅仅作为某种基本框架建构,大多数时候标准金融学框架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专业领域而得到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在这一架构上形成的市场模型也被应用在不同模型之中,但更多的需要将至设定成为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特征语义分析和讨论,而缺乏将之应用在现实市场之中的案例。

由于标准金融学框架市场模型所需要的标准化场景要求限制过多,基于此的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则需要更多引入其他因素进行考察。
正是此类因素的参与和考虑,更多的补充和完善了标准金融学框架,形成了经典金融学之外的更多市场模型发展格局,也包括了本文所讨论和分析的投资者情绪概念及其相应研究方向。

此类对于重点因素予以补充和完善,引入标准金融学模型,而对于其他因素仍然利用标准金融学框架的市场模型予以处理的方式也是现代理论模型框架之中的常态。
与之相对的是,更多应用方向的研究则需要基于大量市场数据收集在经验性结论的基础上完成模型架构。显著的,本文应用这一框架展开后续讨论。

传统上,反驳了有效市场假设的金融异象,例如日历效应,无风险利率之谜,但对于市场失效最常见和有效的描述往往是泡沫。
泡沫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既包括了资产价格逐步偏离基础价值而这一偏离未能得到有效纠正,长期发展态势难以保持的情况。
而资产价格的偏离常常是来自于投机性,这与大规模的交易市场以容纳高频和高额交易行为密不可分,同样也依赖于过低的交易成本而使得投机性收益相对较高。

因此,泡沫可以被简单地描述为某种具有较大交易规模和较低交易成本的资产基于随机性因素等原因而出现了短期内快速上涨的趋势,而这一价格上升趋势吸引了更多投机者参与其中并使得市场保持着价格进一步上升的预期和信心。
从定义的角度出发,经济泡沫是指投机需求等原因而带来了的区域性小范围资产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实际价值的部分,其定性和定量的确定方式则来自于此种背离的范围和程度。

经济泡沫是基于投机需求而在常规的市场调节机制下必然产生的一类价格异常,则相应的泡沫中的投资者是形成了非理性的期望偏差的投资者,也即非理性的投资者。
泡沫中的投资者在泡沫的发展机制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正是大量泡沫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和整体上偏离了基础价格且这一发展趋势保持持续才形成了泡沫,通常而言有效市场中的投资者应当基于此对资产有着极高的收益预期。

但事实上,市场中的大多数参与投资行为的投资人依赖于利用短期内的买卖行为而获取收益,而对于资产自身的使用是缺乏意愿的。
这一投资者仅仅出于其价格波动的预期偏差而形成的投资决策较通常的价格走高而言有着更为突出的非理性特征,也即仅仅依赖于投资者情绪而不依赖于股票或资产预期收益进行投资。

这正是投资者情绪的重要特征,也是进一步带来泡沫破灭的原因。因此资产利用和盈利能力未能得到进一步挖掘而资金转入投机性投资,资产价格不符合资产预期收益和收益增长所构成的基础价格,短期内的价格上涨趋势与基础价值的背离得到纠正,预期在逆转后,相应的某个或某个系列的资产的价格大幅度的暴跌,最终表现为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
由此,则泡沫中的投资者清晰的展现出了投资者情绪的概念,也即在非理性因素中存在着某种不恰当的预期,这一预期偏离了基础价格。

但与此同时,这一投资者情绪的概念提出和确定的过程也是伴随着这一概念不断优化和改良的过程,此类投资者不仅存在于泡沫中,也同样存在与广泛的投资活动中,因而形成了更为广义的投资者情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