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者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清朝大臣被打入“辛者库”)
在清朝,经常会出现清朝皇帝将犯了大错的大臣和他的父母妻子儿女一起打入“辛者库”,成为清朝最低底层的存在。
康熙皇帝也骂过八皇子胤禩为“辛者库贱婢”所生,以此来侮辱被权力迷住了眼睛的八皇子胤禩。

那么可怕的“辛者库”到底是什么?在哪里?
“辛者库”是清朝独有的东西,因为“辛者库”这个词并汉语中并没有。
“辛者库”是满语音译来的。
所谓“辛”就是是金斗之的意思。“者库”就是粮谷的意思。
所以最直接的翻译,打入“辛者库”成为“食辛者库人”,指的就是吃微薄、少量的粮食的人。
虽然很多学者对“辛者库”的含义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并找出充分的史料文献资料。
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清朝所谓的“食辛者库人”最为广泛的解释就是特指那些在清朝内务府管理下靠吃微博的口粮维生的宫廷官奴隶。

别看这些人现在的地位很是低下,可是里面大部分人原来都不是寻常百姓。他们里面大多数都是来自官宦士绅,高门大户,土豪巨富之家,甚至还有王公贝勒之后,都是清朝的特权阶层,享受过人间权力,享受过世间富贵。
只是因为自己家的家主得罪了皇帝或者严重触犯大清刑律而获罪,都是杀头充军戍边的大罪,重罪,稍微轻点的就是全家妻儿老少沦为宫廷官奴隶,终生服苦役,永远没有私人财产,只有日日夜夜的劳苦工作,成了低贱的“食辛者库人”。
比如江苏按察使董永茭因得罪雍正帝,兼犯有杀人罪,被雍正帝判为死刑,他的一妻五妾六子五女在雍正七年全部收入辛者库,永无翻身之时。

辛者库人的口粮有“大口”和“小口”之分。
10岁以上是“大口”,每月内务府给粮一斗;5岁至10岁是“小口”,每月内务府只给粮半斗。5岁以下不给粮。
皇帝为了体现自己的宽厚,内务府每年还发给这些宫廷官奴隶一定数量(很少很少,还经常被克扣)的食盐、棉花、布疋等各种生活必需品。让他们的生活不致因为冻饿而死,让他们一直生活在生存温饱的最低线上。
比如在关外盛京三陵(清朝四祖、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陵墓)的食辛者库人主要做的工作是:制作祭品、充当杂役。
他们长年累月在关外苦寒之地从事

着极为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苦不堪言,生存率极低。
由于政治上的压迫,生活上极度困苦,食辛者库人经常铤而走险,外出逃亡。
而一旦被抓回,就要受到更为严厉的处罚,一般都是以生命为代价。

其实在广阔寒冷的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到处都是各种猛兽大虫,就算成功顺利的逃亡出去,也很难生存下去。
就算如此,依然有着许许多多的食辛者库人义无反顾地逃跑,就算死在外面,也不回来,这更加证明了辛者库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