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事迹介绍(中国数学王子陈景润)
在前面,小编给大家介绍过了几次外国数学史,今天换个口味,来说说我们中国的数学史。说到中国有哪些家喻户晓的数学家,人们的第一反应想到的应该是“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那么,第二个想到的大概率是中国的“数学王子”-陈景润吧。似乎从小学时候开始,学生们就常常喜欢在嘴边提起这个证明1+2的数学天才,这几乎是被每一个80后90后所熟知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人关系不浅。陈景润是华罗庚的得意弟子,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着一份莫大的知遇之恩。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华罗庚,可能就没有陈景润后来的辉煌。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

陈景润的学习经历
陈景润生于1933年5月22日,福建福州人。陈景润从小就非常痴迷于读书,同时,也开始展现他的数学天赋。
在小学时,陈景润便学会了初高中的数学知识。在初中时,根据陈景润当时所读英华中学图书馆的借阅记录,陈景润在中学时读得最多的书是自然科学类,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数理化,但他读的却是诸如《微积分》《高等代数引论》等这类高深的书。这是何等的天赋?要知道这些课程是大学数学系学习的专业课程。
1949年,陈景润考上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到北京第四中学任教。由于性格木讷,讲课常常口齿不清。后被辞退,以出租自己的藏书来维持生计。

1955年,陈景润再次回到厦门大学担任数学系助教。
1957年,陈景润被华罗庚发现其天赋,举荐进入中科院担任研究员。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也就是同学们经常所说的“1+2”,这对证明哥德巴赫猜想“1+1”又进了一步。也称作为“陈氏定理”
1973年,陈景润再次改进了1966年“1+2”的详细证明过程,世界为之震惊。
1979年,陈景润发表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把最小数数由原来的80改进到了16。

哥德巴赫猜想(重点)
虽然说是讲数学史,但只讲故事不行吧,下面给大家说一说这个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中所说的“1+1“、“1+2”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算术加法,很多人对此都有所误解。1942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猜想表示如下:
(a)任何一个≥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积质数之和。
(b)任何一个≥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积质数之和。
大数学家欧拉直言,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我不会。但数论作为数学中最高的皇冠,还是吸引着许多的数学家参与进来。
1920年,挪威的数学家布朗证明了“9+9” 。
1924年,德国的数学家拉特马赫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数学家艾斯特曼证明了“6+6”。
……,直到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把证明推进到了“1+2”。这也意味着陈景润先生就是最接近那颗数学王冠的人,最接近珠穆朗玛峰顶峰的人。

独子陈由伟
陈景润属于老来得子,1978年,45岁的陈景润因身体不适,与其27岁的妻子由昆一见钟情。后来,陈景润迎来了其第一个儿子-陈由伟。小时候,由于顶着“陈景润之子”的光环,许多人都喜欢问他数学问题,这使得他不仅不喜欢数学,而且对数学产生了厌倦感。陈由伟喜欢音乐,大学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学加拿大,但读的专业也是商科。直到他的导师鼓舞他说:“你有数学天赋,数学越学越好了。”从那以后,陈由伟一心学习数学,并成功拿到了数学数学硕士学位。当陈由伟受厦门大学数学系邀请讲话时,也会开心地说:“我也是数学人”!

小编认为,陈由伟的数学学习还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父亲陈景润的影响。不仅有天赋上的继承,也有着陈景润那份钻研刻苦精神的传承。如今,陈由伟正自己创业。陈景润大概也希望看到,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一点数学天赋,出人头地吧。说到数学的重要性,说是构架现代社会科技的基础也毫不为过。对每一个人的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学习数学史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学习数学。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部数学王子陈景润先生推荐的数学史读物-给孩子的数学四书《原来数学这样简单》,由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刘薰宇编写,点击以下链接即可直接跳转购买。
不仅是陈景润推荐,陈景润的老师华罗庚(现代数学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都一致推荐。这本书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数学思维与意识。对孩子学习数学的是至关重要,甚至于领先其他同龄人一步。
想了解更多的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干货等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