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谁(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本流传了几个世纪的巨著,无数文学家耗费毕生的经历来研究这本书,也大多写下自己高明的见解。而我只是一个尚在校园、涉世未深的丫头片子,发表一些浅薄的想法,实在不能同那些大家相较。
《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出身于市民阶级,但曾在繁华的伦敦生活了许久,同不同阶级、不同职业的人都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艺术文化的教养,再加之他本身的努力,最终用一管笔绘出了一个辉煌富丽有优雅诗意的神奇世界。《哈姆雷特》作为其中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是引人注目的。

从小到大,《哈姆雷特》一书读了至少也有三遍。什么时候读得第一遍我自己也不记得了,年幼无知的我们谁会在贪玩的年纪里认真地去读这样意义深刻的一本书呢?第二次,是在高中的阅读课上,那个时候我只顾沉迷于沙翁优美的词句中,而未曾思考话中的寓意。“得不要养我,天不要亮我”,那个时候我只觉对称押韵,虽然不甚明白其义,但思索一会而不得之后就放在一边了,知道今日我才知道那是“大地不要给我粮食,天空不要给我光亮”的意思。在莎翁的笔下,世间万物仿佛都有生命一般。

书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有勇有谋又有良善之心的人。起初他只是不能接受父亲去世、母亲与叔叔的乱伦,可他并未过多责怪他的母亲。在鬼魂出现并交给他复仇的任务后,他不愿意相信却也不得不怀疑,一个颠覆性的消息震得他措不及防。人在听到接受不了的消息是难免情绪激动,这是刚好出现的士兵为他提供了一个如何在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在人前暴露却又能探知真相的好方式——装疯。
在书中,哈姆雷特对他心爱的姑娘莪菲丽亚态度的转变大概是因为她成了他们——国王、王后和波乐纽斯派来试探他的人,可在90年的电影中有哈姆雷特看到波乐纽斯和莱阿替斯告诫莪菲丽亚不要相信王子口中的爱的画面,谁又能说他对她的转变没有埋怨她不信他的缘故呢?

哈姆雷特原本有多次杀死叔叔为父报仇的机会,但他没有那么做,一是因为他没有因爱父之心而全然相信鬼魂的话,二是因为他心中的良知不容他下手。即使他验明真相,他的愤怒促使他对母亲恶言相向、他拔剑杀死藏在帘子后的人,他也没有彻底的失去理智,一时冲动过后他便恢复了他本该有的样子。

在对决时,他为杀死莱阿替斯的父亲和间接害死他的妹妹而忏悔,可谁又知道他在无人之地落的泪,他害死的是一个虽不算无辜却不该死在他手上的无辜的人和他心爱的姑娘啊!
最终该死的人死在了自己害人的诡计中,而可怜的王后和莱阿替斯也都因此而丧命,忠诚的霍拉旭欲同王子同去,却被赋予将一切天下大白的重任。

《哈姆雷特》是戏剧,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舞台上的那一幕幕,就好像如今我们看电视剧电影一样,只看到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谁知道发生了什么,也许在未知的那个部分,霍拉旭和福丁布拉斯像见到老国王的鬼魂见到了哈姆雷特的鬼魂,他们夜夜相聚;莪菲丽亚和莱阿替斯知道真相后都选择了原谅了哈姆雷特,在那个只有人去没有人回的世界里,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两个同样优秀的青年成了永远的挚友。也或许这样的一个故事正在宇宙中我们所不能勘测到的星球上上演,在那里,哈姆雷特没有去世,而是成了国家的王,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