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芯事件是什么(十几年前)
汉芯事件(Hanxin events)是指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造假“”发明“”了“汉芯一号”,并借助“汉芯一号”,又申请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上亿元科研基金和众多荣誉的一起令人震惊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陈进,福建人,1968年出生,在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1994年和1997年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工程硕士、博士。2000年5月,陈进由当时上海交大的一位计算机系主任引见,来到上海交大,组建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开始国家863项目“汉芯DSP芯片”的研发。2002年12月24日,成立了上海汉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2003年2月26日正式举行“汉芯1号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由王阳元、邹士昌、许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负责人严晓浪组成的鉴定专家组一致评定:上海“汉芯1号”及其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发明人”陈进,被上海市科委授予”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2004年被上海交大特聘为“长江学者”,并兼任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CEO、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等多个职务。
2006年1月17日,有人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公开指责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
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专家调查组,经过对“汉芯”系列一至四号芯片的设计过程和性能指标等历时一个月的全面调查核实,2月18日得出结论:“汉芯一号”造假基本属实。
据调查,陈进负责研制的“汉芯一号”,是一款208只管脚封装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结构简单,不能单独实现指纹识别和MP3播放等复杂演示功能。在新闻发布会上,陈进等预先安排在“汉芯一号”演示系统中使用印有“汉芯”标识、144只管脚的芯片(是他们从美国一家公司买回,雇人用砂纸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磨掉,然后加上“汉芯”标志“研制”而成的)。与提供鉴定的208只管脚的“汉芯一号”芯片不符。汉芯公司并没有研制出任何144只管脚的芯片。
“汉芯二号”是受某公司委托定制的DSP软核,汉芯公司完成了设计设计实现,但核心技术不为其所有。“汉芯三号”是对“汉芯二号”的简单扩充,技术上与“汉芯二号”来源相同,由于缺乏必要的外围接口,不能独立实现复杂的应用。“汉芯四号”是一款使用了其它公司中央处理器的单核系统芯片(SoC),不包含汉芯DSP核,更不是双核芯片。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向有关媒体通报表示,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但上海交大未提及事件责任人有没有受到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