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的图片(假如力所能及)

很喜欢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珍珠鸟》,不仅是因此文先后入选小语苏教版和部编版,更重要的是作家笔尖流泄出的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闲来浏览网页时,看到人民日报社发出的一篇图文《今天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不要等到珍稀才去珍惜》,想起今天正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于是就点进去浏览一番。里面文字不多但图片不少,数了数一共9张,都是珍稀动物的珍贵影像,有大熊猫、东北虎、长江江豚、扬子鳄等等。
每张图上还附有几句话,都是以动物为第一人称进行简洁表述,比如说长江江豚图上是这样的:“我是长江江豚,我们的种群只剩下千余头,我的微笑,希望你继续守护。”
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这些种群数量稀少,所以需要特别的呵护!
那么珍稀动物又怎么会成为珍稀动物的呢?固然有其本身不适应环境等因素存在,但人为的因素居多,人类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它们,比如挤占了生存空间,比如不加节制地进行捕猎杀戮等等。
有相当一批珍稀动物就是因人祸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

欣赏着图片上的珍稀动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珍珠鸟》这篇文章。虽说珍珠鸟不属于珍稀动物,但小鸟一样属于动物大家庭。我们一直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正是因为有了小鸟,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
冯骥才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爱的神奇伟力,在作者的爱护之下,小鸟不仅敢在作家的书桌上蹦跶,在茶缸里喝水,最后还敢在他的肩膀上呼呼大睡。
这不是冯骥才有他人不具备的魔力,只不过是对小珍珠鸟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其实很多人都能做到他那样,也许还能做得更好。只是很多人能力有余,却缺乏像他那样的意识,更少去将之付诸实施。否则会诞生更多关于爱和信赖的美好故事,有更多的动物享受到小珍珠鸟那样的美好生活。
所以社会迫切需要教育的力量对大众进行正面的与唤醒与引领。这大概是《珍珠鸟》文一直能获得编者持续青睐的原因之一吧。
前不久我遇到一条流浪狗,一条后腿蜷着无法走路,但苦苦跟我半天都不肯离去。从未养过宠物的我一咬牙决定收养它。

小狗就此在我家安顿下来,经半年多的细心调养,如今腿伤基本痊愈,小步快跑起来已是四蹄生风。这只小狗无疑是幸运的,至少能保证生活无忧,可如果它没被人接纳呢?命运无疑将十分坎坷,无家可归之下只能露宿街头,每天风吹雨淋挨冻受饿。再加上垃圾分类抓得严,一只受伤的小狗恐怕连残羹剩饭都找不到,结果想必是不大妙的。
事实上,当下的城市中生活着一大批类似的流浪者。其中一部分可能属于不慎走失,剩下基本都是被主人遗弃。虽说遗弃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对于这些动物来讲结果大同小异,那就是无家可归,朝不保夕。
作为普世价值,与动物友好相处显然并未深入人性深处!我们需要想想办法,把诸如“动物是朋友”这类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希望大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流浪者们一点支持与帮助,毕竟它们也是生灵!我们有义务让动物朋友有家可归,哪怕只是一点食物与一个小小的栖身之所!

回到开头,其实保护珍稀动物最好的办法是维护生态平衡,万类霜天竞自由,努力做到彼此和谐共存,基本不产生珍稀动物。
至于当下的解决办法,无疑该让宣传教育真正承担起传递普世价值的重任,您认为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