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不讲究”是什么意思(老话说:“男无性不钢)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学财富。在封建时代的民间,教育的普及度其实并不高,为了让这些没读过多少书的人能明白人生道理,就产生了许多简单易懂的俗语和歇后语,这种语句并没有什么之乎者也,都是通过大白话简单地表述,这类短句或者词汇在民间非常受欢迎。

诚然,我们老祖宗给了我们留下了许多俗语,至今仍然都在沿用,并在社会中非常流行。只不过随着语言的发展,字体的简化,许多原本充满智慧的俗语被现代人误解了,有的甚至还开起了颜色笑话。比如这一句“男无性不钢,女无性不秧”,很多人提起他还不好意思地偷笑,但是古人的本意并不是你们所想象中的颜色笑话,反而是很有价值的人生道理,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提到“性”,许多朋友自然而然地就往男女之间那点事方面想,但是古人的“性”与这些少儿不宜的事完全无关。在老祖宗的眼里,所谓的“性”指的是一个人的志向和本身的个性。从现代词汇里也会透露这些意思,比如“秉性”“人性”等。当然,随着汉语的发展,许多古代的字眼许多都有了多重的意思,谁能想到“靠”这个词到如今有时候还能变成脏话呢。

古人说的“男无性不钢”,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胸无大志的男人,肯定是无法成才的。你看,贾宝玉整天在姑娘堆中吃吃鸭舌,喝喝花酒,于是便有了“恨铁不成钢”。众所周知,钢比铁还有韧性,并且更加坚硬。因此,“钢”是形容一个人的品质,也是古往今来“好男儿”的化身。

古人认为,一个普通的男人,从最初的状态来看就像一个生铁。大家都知道,有“百炼成钢”这个词。生铁需要千锤百炼,一个男人的成长同样也需要这个过程。生铁虽然很硬,但是他经不起压力,一掰就断。假如一个人淬炼成钢,那他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遇到了什么挫折,他都会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依然能够傲然挺立,屹立不倒。只有这样的男人才是妻子可以依赖的好丈夫,朋友可以依靠的好朋友,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材。
我们再来看“女无性不秧”,这句话的原意本身指的是,一个女人,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如果心中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就像枯萎死去的秧苗或者病恹恹的花草一般,风一吹就倒,遇到风雨就飘扬,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毕竟在那个封建年代,女性只不过是男权的附庸,有时候更像一个商品。

虽然在封建社会女性没有地位,但不代表着女性不会反抗,这句俗语就是智者在提醒女性,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志向,因为普通的女人永不抬头之日,优秀的女人还能爬上权力的巅峰,比如武则天,就通过自己地不断努力,爬上了男权世界权力的顶峰。因此,在封建社会,女性还是有机会的,不过付出的努力要比常人要多得多。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爷爷也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经典名句。如今我们进入了文明的社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女性再也不会像封建社会时代那样处处受到压迫。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生活质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女性们不再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她们照样在工作的岗位上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社会有很多优秀的女性,她们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航天员,有的虽然是普通职员。但是她们都在诠释着“巾帼不让须眉”,证明在特定的领域里,女性也可以做得比男性好,女性不再只是生育机器,她们照样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社会中还有“花瓶”的出现,她们希望不劳而获,或者失去了自我,只靠男人的施舍才能活下去,但绝大多数女性自力更生毫无问题。

在现在的社会,无论你是女强人还是家庭主妇,一定要有志向,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因此“男无性不钢,女无性不秧”这句俗语,就是古人通过简单的文字把人性和人生分析得淋漓尽致,哪怕到了现代也是一种让我们心服口服的观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