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有什么含义(牧羊人与替罪羊——羊的宗教寓意与北方文艺复兴初期的视觉盛宴)
在文艺复兴初期,北方尼德兰的画家与南方意大利的画家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差异,他们的艺术创作主要受到哥特式和拜占庭细密画的影响,这种杂糅了地方民间风格、东方细密画以及宗教情绪为一体的画作,再加上油画技术的革新,为我们呈现出一种全新视觉盛宴。
题图:《根特祭坛画》中的基督形象
壹 羊的宗教寓意
有人做过这样一项统计,在整部《圣经》中,出现有关“羊”的字句,一共有1000多次。
基督教中,将“羊”作为其宗教寓意具有一种普遍性,这种寓意主要包括这几类,其一是指替罪羊、无辜的羔羊;其二是指跟随耶稣的信徒,那些尚未跟随耶稣的人,则被称作“迷途的羔羊”。
早期的基督教墓窖天顶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羔羊的形象,画家将耶稣比喻为牧羊人,以此来宣扬、传播基督教的教义。
早期基督教墓窖天顶壁画 局部
比如在前第二十四篇文章中,我介绍过一幅绘制于罗马圣彼得与圣马赛林努斯(Saints Pietro and Marcellinus)墓窖天花板上的壁画,完成于公元四世纪。绘制者用一个十字加上圆圈的方式将画面分隔成几个部分,分别描述《新约》中的故事,其中居中的圆圈象征着天穹,画面中的主角耶稣正是一位站立于羊群之中牧羊人。
时隔一千年之后,在1401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们为了祈福瘟疫不再来,决定重新修饰圣乔凡尼洗礼堂的大门。为了获得这一项目,当时年轻的布鲁内莱斯基和吉贝尔蒂都拿出了自己的浮雕试样,所描绘的题材正是有关“替罪羊”的圣经故事——《以撒的祭祀》。(见前第三十三篇文章)
吉贝尔蒂的浮雕试样 局部
故事讲述的是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吩咐他把独生儿子以撒献祭,在亚伯拉罕将以撒捆绑好放在祭坛上,拔出刀子准备要杀自己的儿子时,被天使及时制止。随后他用树林中的一只公羊,代替了以撒为上帝燔祭(指用火焚烧作为献祭。)
在这两件作品的左侧,两位年轻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地雕刻出了一只公羊的形象,用来暗示即将展开的故事情节。
在《出埃及记》中,一岁的公羔羊也替代了被夜神诛杀的以色列百姓家的长子,“替罪羊”的说法,便来自于上述这类宗教传说。
而在整部《新约》中,最神圣的一只“替罪羊”,便是耶稣本尊,他本来圣洁无罪,但为了拯救世人,却甘心背负所有人类的罪孽。约翰福音第一章就记录了施洗约翰看见耶稣时便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贰 《羊的崇拜》
当布鲁内莱斯基与吉贝尔蒂那次史上著名的比稿之后,几乎过了15年,在北方弗兰德斯的中心城市根特,胡伯特·凡·艾克开始创作一幅伟大的画作,但他没有完成便去世了,此后这幅画作由他的弟弟扬·凡·艾克最终于1432年完成。
这俩兄弟耗费17年所完成的这组著名的《根特祭坛画》,堪称世界上第一组木板油画,它是一幅三叠式的多屏油画,用于安装在圣巴夫大教堂内的微兹堂(Vijd's Chapel)中。一共由24幅画面构成,平时画障的两翼合上,人们能够看见外部的12幅画作。
《根特祭坛画》外部的十二幅作品
这12幅画作的构图与内容安排,有些类似于同期意大利画家们的处理方式,在整组画面下侧两边,是正在祈祷的供养 人夫妇——约多库斯·威德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布柳特,他们跪立着,表示对基督的虔诚;
画面中心部分的内容是传统的“圣母领报”题材,在天使和圣母的衣饰、人物面部的处理上,因为采用了油画技术而显得更为精细、生动,但在天使的姿态、空间的布局诸多方面依然遵循着一些固定的程式。我们对比下几乎同一时期,南方佛罗伦萨的修士画家安吉利科所作的湿壁画,便能体会到这点。
《根特祭坛画》圣母领报中的天使形象
安吉利科的《圣母领报》
若是节日或其他重大宗教盛会,祭坛画的两翼会被打开,为公众呈现出另外12幅画作。这时,人们便能充分感受到,北方画家们在木板上所创造的另一种让人炫目的震撼场景。
12幅画作的核心内容,便是正中央下层的这幅《羊的崇拜 (The ghent altarpiece adoration of the lamb),其尺幅为宽242.3厘米、高137.7厘米。
这个宏大的场面中央的是白色羔羊,它胸部流出的鲜血正注入一只金色的酒杯中,其四周围绕着一群天使,更外围的空地上则围绕着使徒、长老、世俗的皇帝与圣女们。
《根特祭坛画——羊的崇拜》
《羊的崇拜》中三位教皇的形象
画作的内容取自圣经《新约全书》最后一篇《启示录》第七章,约翰到了天上,见到一宝座,宝座上放着一本圣书,上有七道印封着。约翰没法揭开这七道印封,此时宝座上出现一只受伤的羔羊。羔羊便拿起圣书,周围的人都跪下礼拜,一个长老对约翰说,唯有它可以揭开七道印封。
针对这样一个带有隐喻性以及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题材,凡·艾克兄弟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为观众做了概括性的提炼,同时将这些提炼以极为具象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来。
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背景中远方的圣灵、圣城、还可以观看到周边的世俗景色和人物,自然风景中一花一草,甚至所有人物的毛发、珠宝、他们所读的书页上的文字都纤毫毕现。
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全新的油画技术,才能够做到如此精细的刻画,而其时隔数个世纪后,画面依然辉煌壮丽,色彩依然透明而鲜艳。
《根特祭坛画》施洗者约翰
《根特祭坛画》圣母玛利亚
叁 尼德兰与弗兰德斯的地理文化概念
相比同一时期意大利画家,以凡.艾克兄弟为代表的十五世纪初的北方画家们的绘画风格,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南方意大利这一时期的画家们注重用科学的手段来观察自然,采用了精准的透视线以及正确的人体比例来描绘对象。
而北方的画家们带着一种对自然的虔诚和敬仰之情,不厌其烦地细致描绘,他们的作品更像是一面对所绘之物的镜像。他们的绘画的手法细腻、色彩鲜艳,并带有一些丰富而神秘的寓意。
《根特祭坛画——The Just Judges》
也许你要问,这里所谓的“北方”究竟是指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一下尼德兰与佛兰德斯这两个地理、文化概念。
这两个历史地理概念与如今的政治版图并不吻合,因此在很多人脑海中,尼德兰或者弗兰德斯仿佛是另外一块与现实世界脱节的地方。关于这些地方的画家,不像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这些画家们更容易让我们对上号。
先说下尼德兰(The Netherlands),在历史上,尼德兰地区包括了如今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一带。这一地区位于北海之滨,尼德兰的意思是低地地区。在历史上曾为查理帝国的一部分,之后又形成如不拉奔(Brabant)、佛兰德斯(Flanders)、荷兰(Holland)等封建领地。在14世纪时为勃良第公爵兼并,1477年归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佛兰德斯泛指古代尼德兰南部地区,具体范围包括今比利时的东佛兰德省和西佛兰德省、法国的加来海峡省和北方省、荷兰的泽兰省。在近代,这一地区于1794年被法国占领,1815年维也纳会议又把它划归荷兰。比利时1830年革命后,佛兰德斯成为比利时王国的领土。
《根特祭坛画》中的隐士形象
人们常称的尼德兰画派,与弗兰德斯画派有部分重叠,比如他们的代表人物都是凡·艾克兄弟、勃鲁盖尔父子、鲁本斯、以及后来的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等等,这些画家的活动范围彼此交错,但活跃时间大致从15世纪早期到17世纪,在时间范围上大致与我们的明朝(1368年——1644年 )接近。
从13、14世纪开始,在南方的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影响了北方尼德兰地区的艺术家们。尼德兰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旧习俗和宗教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因为其地理与政治环境不同,其文艺复兴运动较意大利发展相对缓慢。
14世纪以后,尼德兰的手工业、毛纺业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城市也随之兴起,经济和文化逐步繁荣发展,成为继意大利之后的又一个欧洲文化艺术中心。到了凡.艾克兄弟们的时代,尼德兰虽然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艺术的发展仍旧受到中世纪传统宗教思想的束缚。
此后到了17世纪的佛兰德斯,不同于独立后的荷兰,它仍处于西班牙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控制之下,其美术一方面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世俗性日益明显;另方面为适应宫廷贵族与教会的审美要求,又发展了一种具有贵族气息的、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成为欧洲巴洛克美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特祭坛画》施洗者圣约翰
《根特祭坛画》传福音者圣约翰
北方尼德兰的画家们与南方意大利的画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北方欧洲并没有意大利那样有丰厚的古典文化遗产,科学、人文的精神也兴起较晚,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主要受到哥特式和拜占庭细密画的影响,这种杂糅了地方民间风格、东方拜占庭细密画以及宗教情绪为一体的画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前第二十八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哥特式建筑。这种起源于法国的建筑风格一直持续到15世纪,随着这种风格的流行,教堂中的镶嵌玻璃窗画,也成为当时主流的绘画风格。
此外,圣经、文学作品手抄本以及月历牌中的插画,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称作“国际哥特式风格”,欧洲北方文艺复兴的绘画作品,大多脱胎于这类传统风格。
在凡.艾克兄弟之前,最为知名的尼德兰画家,大概要算林堡三兄弟(Limbourg brothers),他们中的大哥赫尔曼德林堡大约出生于1385年,小兄弟保罗德林堡大约1388年出生,三兄弟均于1416年因为一场瘟疫而去世。有关他们所留下的有趣画作,将在下篇文章继续为大家介绍。
————————————————
欢迎您关注我的视频号,获得有关艺术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