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正文内容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瑞号2022-11-20 06:27:18投稿535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皮影的艺术魅力名不虚传,乐器演奏间极具艺术感染力,令人听罢久久不能忘怀。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1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艺人身怀绝技,诸如可即兴演唱,真假声转换,一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还能够演奏不同乐器。许多老艺人可以表演几十部传统剧目,这些作品有的通过口头传承,有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皮影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有些皮影艺人是专业的,有些是业余的,只在农闲时节表演。皮影戏的相关技艺通过家庭、戏班或师徒进行传承。中国皮影戏传递文化历史、社会信仰、口头传统和当地风俗等信息。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2
历史渊源
关于皮影戏起源的说法多种多样,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汉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一位术士用幻术招魂。实际上,皮影戏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戏、古代镂皮雕饰、民间剪纸造型、祭祀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东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戏艺人已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有一幅《影戏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西皮影演出的实况。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明代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清代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清代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3
皮影制作
皮影戏虽然种类繁多,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至于影人制作和表演技术则大同小异。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影人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皮影戏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4
艺术流派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5
传承发展
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皮影戏属于传统戏剧类,项目序号为235,项目编号为Ⅳ-91,共有相关项目35个,涉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详细清单见下表: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6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7
图片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娱乐生活多样。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8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千百年来,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装裱用于展览与装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任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福瑞号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furui.com.cn/2832.html

“皮影戏的起源(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相关文章

胎儿发育标准(胎儿各阶段的发育标准)

胎儿发育标准(胎儿各阶段的发育标准)

现代医疗技术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观察到胎儿在母体里发育情况,作为孕妇也能够时刻的了解到胎儿各时期的发育状况。从而通过医疗技术做到优生优育。那么,胎儿各阶段发育标准?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胎儿各阶段发育标准 4周为一个阶段,每4周为一个孕月。8周末,胚胎初具人形,头占身体一...

2020全国高校名单(转存)

2020全国高校名单(转存)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 全国3005所高校全名单↓↓ 来源 | 人民日报 上期回顾 | 点击...

草菇价格行情今日(这种“中国蘑菇”)

草菇价格行情今日(这种“中国蘑菇”)

近年来,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备受青睐,其中有一种“草菇”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草菇因生长在潮湿腐烂的稻草中而得名,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现在已经大量人工栽培,多产于两广、福建、江西、台湾等地。草菇肉厚肥大,爽滑嫩口,味道鲜美,又被称为“兰花菇”、“美味包脚菇”,由于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

黄秋葵的种植方法(黄秋葵的种植方法之七步种植技巧分享)

黄秋葵,别名秋葵夹、羊角豆、羊角椒,洋辣椒。是锦葵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以采收嫩荚供食用,嫩花和叶也可食用。那么,关于黄秋葵的种植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我总结了七个方面来作讲解,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黄秋葵的种植方法一:整地施肥   准备种植黄秋葵的地块,在前茬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秋冬深耕,深耕30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