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比例是以什么为尺度来衡量的(学画人体素描必须了解人体比例)
半身带手像是肖像画常用的表现形式,包含比头像更多的内容。它借助躯干的形态,手、臂的转动,进一步表现人物形象的特征和个性。因上肢与躯干均遮掩于衣服之中,仅面部和手裸露,所以半身带手像的重点表现部位还是头部和手。要注意的是,半身像的构图,多数都是肖像性的。头部不能过高,两手不能过低或置于画面边沿,更不能截断。脸和双手的三点距离要避免等距离,并要有远近高低的变化。在表现人物动态时,注意头部、胸腔、骨盆三大体块的转动关系以及脊椎的弯曲程度。下肢截取的程度要根据姿势决定,但不可截在关节位置上。

全身人像是半身人像的延续,表现整个人的全身各部分,同样是大部分肢体包裹于衣服当中,真正露出的也只有头、手、脚三部分。与半身带手像一样,衣服是暗示骨骼、肌肉结构的载体,不能简单地将衣服看做一块布料,它与人体的各大体块、转折、骨点、肌肉、骨骼活动息息相关,表现时一定要由表及里分析内部结构。

图1 人体基本比例
人体的结构比较复杂,但由于躯干、四肢大多被衣服掩盖看不见,所以,只要找准人体各个比例点,就可以大致了解人体的结构,具体的肌肉,骨骼会退到较次的位置。比例是人体结构中部位与部位、部位与整体的协调关系。一般解剖学关于人体的比例,都是以头的长度为单位来衡量普通人的高度,以七个半头为标准(图1)。但由于种族、年龄、性别而有所差异。一般成人人体的比例,东方人都在七个到七个半头之间,西方人则大概为七个半头长,理想的为八个或八个半头长。初生儿为三个头长,二岁为四个头长,六岁为五个头长,十六岁开始接近七个头长,二十五岁后开始定形;幼儿头部较大,四肢短小,三四岁之前较矮胖,五六岁后逐渐变瘦长,十五六岁开始身体变宽,逐步接近成人(图2)。人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体型的变化,承受着年龄增加,人体的肌肉开始松弛下垂,变得肥胖或干瘦,但这些体态变化不会影响人体的比例关系,只会引起视觉上的差异。人体的高度差异主要体现在下肢。中国古代有“盘三、坐五、立七”的说法,是对人物不同动态时比例的一种总结。成年男子和女子体型差异主要是:男子的肩宽于髋部,肩宽为两个头长,髋的宽为1.5个头长;女性肩部与髋部宽度大致相等或髋部宽于肩部,约为13/4个头长。女性盆骨大于男性,但腰细于男性(图53)。

图2 各年龄段身体比例变化

图3 男女体型的区别
不管着衣还是裸体,在写生过程中都可以利用块面表现对象的体积感,把握人体解剖的结构关系,将人体的各个部位概括为几何形体。如:以椭圆形或立方体来概括头部,以鼓形或长方体概括胸腔,以圆柱形概括颈部和上下肢,以楔形或方形来概括下颚、骨盆和足部。各大部位又可以再细分为多种几何体的组合,并根据动态的变化发生各种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