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概念和反应式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1.19世纪末,科学界普遍观点:C与H2O结合成甲醛。
2.1928年:甲醛不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糖。
3.1937年,英国希尔: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
4.1941年,鲁宾和卡门:研究了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氧气来源于H2O)。
5.1954年,美国阿尔农: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1957年:这一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

光反应阶段
(1)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2)条件:光、色素和酶等。
(3)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光能的作用
①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形式释放出去,H+与NADP+结合形成NADPH(还原型辅酶Ⅱ)。
②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这样光能就转变为储存在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
(4)NADPH的作用
①作为活跃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反应。
②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
暗反应阶段
(1)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2)条件:酶、NADPH、ATP。
(3)具体过程
①CO2的固定,即绿叶通过气孔吸收的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C3分子。
②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
③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变化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继续参与CO2的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