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易经》的“义理占”是求师之道)
大家好,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说过《易经》的“义理占”不是一种技术,不能用来表演,不能用来验证,它属于一种特殊的求师之道,和现实中有困惑的学生求教于老师是类似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是有证据的,而且证据就在《易经》里,原文如是说:
“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也;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我们用白话文翻译一下:不是老师我主动求学生来学习,而是学生应该主动求教于老师我啊!问卦者初次诚心诚意占卜就会告诉他,如果不相信再三占卜就是亵渎,如此亵渎当然不会告诉他了。
这是《易经》山水蒙卦的卦辞,“蒙”就是蒙昧无知,不知所措。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安于现状,应该求教于老师或占卜,从而获得参考。咱们看爻辞:这句爻辞可以分为两部分,‘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也’这是一部分,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学生应该怎样互动的问题;‘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是另外一部分,描述的是问卦者在占卜的时候应该秉持何种态度的问题。在这里把“求师”和“求卜”相提并论,可见《易经》的占卜确实是“求师之道”。那这个老师是谁呢?是算卦先生吗?当然不是,因为算卦先生在占卜之初,他也不知道究竟会出现一个什么卦。算卦先生只不过起一个“桥梁”或“翻译”的作用罢了。那我们在占卦的时候是求教于哪个老师呢?我们还是拿《易经》的材料来做说明,请看《易经·系辞》中说: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
这句话说了四个方面,分别是‘言’、‘动’、‘器’、‘卜’,今天我们只讨论“卜”这一个方面,为了让大家看得更直观,我们把“言”、“动”、“器”这三方面删去,原文简化如下:
【易有圣人之道,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
注意其中的[问焉而以言],这里的“焉”是一个代词,代表前面所说的“圣人”,它意思是说问卦者以一定的语言向圣人发问。因此《易经》的占卜(义理占)是求师之道,而所求教的老师乃是《易经》的作者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




